时间:2020-09-11 17:26:49来源:荔枝新闻
编者按: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家、校界限如何区分?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相处?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荔枝锐评栏目邀请了4位教育界知名人士,一起聊聊教育那些事。提问足够犀利,回答完全坦诚,希望这组访谈能为大家理解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启发。
相关链接:
老师们的这些心里话,你听过吗?|荔枝教师节特别访谈(上)
戎丽娟:但咱们呼吁家长不要抢跑,人家也不理啊。
戚若予:家长肯定不理。我们报纸有一次报道了要“封杀”奥数的消息,然后一上班就接到一个家长怒气冲冲的电话,他是我们的一位老读者。他说,你们凭什么封杀奥数?我们只有让孩子拼命去学奥数,才有可能争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只有拼奥数。他难道说的不在理吗?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一个教育园地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它是一个生态,一个系统的问题。
戎丽娟:戚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一般认为,大家普遍更喜欢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则是要改造的对象。把应试教育改成素质教育了,学生们就不用那么辛苦,家长们也不用那么焦虑了。不过,最近一则新闻又刷新了我的认知。一所学校因为考试成绩不佳,引发家长的普遍不满。而家长不满的点在于:学校搞素质教育,导致学生成绩不好。
戚若予:尽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喊了这么多,但我不认同这是两个完全割裂的、对立的体系。即便是大家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东西,我也认为它未必就是完整的素质教育,比如说。完整的素质教育应该不应该包含应试的能力?显然应该包含。但问题是现在双方如此对立,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体系。
这包括家庭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体系。我以为这三大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的。就社会而言,最明显晴雨表是招聘大学生,都想要985的、211的,最好是北大、清华的。这个社会对高考“状元”推崇有加。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明令不得宣传“状元”,但实际上“状元”还是受到追捧。一旦成为“状元”,整个社区都会沸腾,从家里面讲,那就是成龙成凤了。
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孩子班上来了一个患有某种自闭症,或者是不那么听话的孩子,一些家长都会齐心出面,要求把这个孩子弄走。他根本就不考虑,如果弄走的话,是不是涉及法律问题。
戎丽娟:是的,之前的热播剧《三十而已》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家长要求一个患病的孩子退学。
戚若予:在学校评价上就更清楚了,现在是单一评价指挥棒,就是高考。尽管我们这么多年说要高考改革,要实行多元化评价、多渠道入学,但实际上做得不够。所以高考无论模式怎么改,评价系统相对还是单一。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如此统一的评价体系之下,家长去催促孩子早学多学、偷跑抢跑,学校去追求本科升学率、名校升学率,整个社会要北大清华的学生……这种共识之下,我以为应试教育实际上是一场全社会的共谋。
王舒成: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个问题,目前中学教育界的事实是,极度分裂。所有人讲的、开会培训的,都是课改,是星级学校评定,是各种听起来很美的指标是否上线等等。然而真的进入操作层面,那还是怎么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升学率是硬道理。
造成这种割裂的原因,还是社会极大的生存焦虑和教育界努力维系自己理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前者把自己孩子的未来都押在教育上,后者试图为走一条正常路在克服重重阻碍。
王少磊:有人说,我们这么干,奥数成绩可能厉害,真正后劲不足。作为个体,融易新媒体,我无力拂逆大环境,但我努力缓冲它的后果。
戚若予:少磊老师啊,你说“奥数成绩可能不错但后劲不足”,但是你认为有多少人会考虑到后劲呢?这个后劲,我以为一方面是你为了争到目前的这个状态(比如说奥数的某一个分数),所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有可能是身体的代价,比如说近视,甚至现在很多小学生、初中生,已经患上了成年人才有的病。另一方面,这个后劲也包括他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由于高强度学习毁了孩子的兴趣?但你认为有多少家长会想到这么多吗?他们能看到这么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