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1 22:38:01来源:澎湃新闻
司法改革步履不停,承前启后。
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家司法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党中央对司法体制改革高度重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持续落实有关改革举措,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作出部署:“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023年,司法改革如何继续攻坚克难、探索路径,成为改革的前沿挑战。时值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特别推出专题策划——“司改何为”,邀请业界学者观察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知”与“行”,解读新时代司改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深化司改建言献策。本篇专稿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鹏鹏。
司法责任制改革已由全面攻坚转为靶向治理。施鹏鹏在专稿《“精准校偏”推进司法责任改革全面准确落实》中指出,本轮司法责任制改革循着四项基础性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深化政法改革的进路持续推进,已经由搭建“四梁八柱”的战略启动阶段、强化系统集成的综合配套阶段,发展到重点领域巩固提升的新阶段,“改革范围由广及深,改革方式由宏观到微观,亟待在‘准确性’上下功夫,聚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他直言,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及部分违法违规典型案件看,当前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运行仍存在不系统不完备、不落地不到位的问题。
比如,司法责任制改革取消了层层审批等行政化监督管理措施,但配套监督制约机制未能及时跟上,对执法办案缺乏有力的监督。再如,在员额制改革实践日益深入时,部分法院检察院还面临入额标准缺乏稳定性、员额退出机制执行不力等现状。与此同时,在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同时,实践中还存在制度规范详尽细致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司改如何实现“精准校偏”?施鹏鹏给出了四点具体建议:一是进一步厘清有序放权与有效监督的关系;二是进一步优化司法责任与司法权力运行的关系;三是进一步论证员额制部分领域的改革设想与改革实践的关系;四是进一步完善法官检察官业绩考核指标。
以下为专稿全文:
司法责任制改革作为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是全面深化政法改革的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举措,也是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责任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首次直接阐述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作为“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入手,强化了落实司法责任改革的“全面性”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性”基础上更进一步,对司法责任制改革提出了“准确性”要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成效和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聚焦四项基础性改革协同落地、加强政法领域执法司法制约监督等重点领域,在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一是严格责任落实,建立健全权责体系。二是推行人员分类管理,回归法官检察官职业本位。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法院、检察院机构职能体系。四是提升执法办案质效,强化制约监督和责任体系建设。五是加强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增强法官检察官职业尊荣感。
本轮司法责任制改革循着四项基础性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深化政法改革的进路持续推进,已经由搭建“四梁八柱”的战略启动阶段、强化系统集成的综合配套阶段,发展到重点领域巩固提升的新阶段,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改革成效日益凸显。
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感明显提升。法官检察官“谁办案,谁负责”、司法责任终身制、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等改革举措,赋予了法官检察官更多的办案决定权,革除了过去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明、责任虚化的弊端,促使法官检察官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对法律的敬畏,办案责任感显著增强。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行办案职责,更进一步延伸到对案件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追求,例如:对重大敏感案件的鉴别意识增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司法风险及舆情风险;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实质化解的意识增强,更加注重释法说理、服判息诉、定分止争,使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