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6 18:55:13来源:融易新媒体
因为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凡人英雄。一批医疗剧随之受到关注,也引发思考——
国产剧如何更好地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付李琢
在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搏斗的这场战斗中,一线医护人员的身影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医疗题材的国产剧再度受到关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国产剧如何更好地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医疗剧是近些年来电视荧屏上惹人注目的国产剧类型之一。其发展离不开欧美剧的影响: 《急诊室故事》《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白色风潮,俘获大量观众的同时,建立起医疗剧类型的基本叙事方法,其中“Professional+Personal”模式、医生的长线情节穿插患者的短线情节的叙述结构都被国产医疗剧承袭下来。日剧也推动了国产医疗剧的发展,《白色巨塔》是日本医疗剧的经典之作,其对社会现实的开掘与对人性真相的揭示,更有东方细腻含蓄之美。
叙述语言渐趋稳定
但缘何经典作品仍然稀缺?
在对外来类型的继承与创新中,当下的国产医疗剧展现出几个典型特点:
其一,医患关系成为叙述的重点。
就医疗题材而言,人物关系无非在于医护人员之间、医护病患之间,前者连接长线情节,后者多归于短线情节。不过,国产医疗剧的医患关系独具中国特色,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心术》第一集中,谷医生为抢救病人没有等家属签字,结果出现意外被家属举报,最终失去了行医资格。《急诊科医生》中,甚至出现了医生被人抹了脖子的情节。讽刺的是,这一当初被观众批评不现实的情节却在真正的现实里上演了。医患关系不仅是医疗题材的题中之义,更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触动着大众的神经,因此成为医疗剧中绕不开的情节。几乎所有医疗剧都涉及医患纠纷,然而,作品大多将责任放在无理取闹甚至精神失常的病患及家属身上,普遍性的问题被特例化了,反而难以揭示其中更深刻的矛盾。
其二,情感关系成为主要情节。
所谓“Professional+Personal”模式,其核心就是医学专业内容与人物情感生活之间的平衡。现阶段,对情感关系过度渲染,对专业内容蜻蜓点水,是国产医疗剧的通病。比如《心术》被称为披着医疗剧外衣的都市言情剧,《长大》则是非常典型的青春偶像剧。创作者们把矛盾焦点放在了医生护士的感情纠葛上,而非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病魔上,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医疗剧的专业性大为不足。
其三,“权斗”成为一大副线。
日剧《白色巨塔》成功地把医学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摆上了台面,此后,医院里的权力斗争成为了医疗剧里必不可少的桥段。本该是圣洁“白色”的医院,成了等级森严的权力“巨塔”。《外科风云》的故事中权斗占据很大部分,因为是正午阳光出品,观众戏称之为“医院版”《琅琊榜》。权斗情节是对医疗剧叙事的补充,但也要贴合现实情况,避免过度渲染。
总体而言,医疗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摸索,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叙事语言。但国产医疗剧起步晚,加上题材的专业性、国内医疗行业的复杂性给创作增添了难度,还欠缺真正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
医疗纪录片屡出佳作
国产剧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其实,医疗剧在刻画人物、挖掘主题深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医院汇集了社会各类人员,是各种人生故事上演的舞台,这本身就为创作者编织情节提供了便利。医疗剧触及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这既是哲学家追问的终极命题,也是艺术作品所能触及的最深沉的主题。优秀的医疗剧作品,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涉及,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
近两年,国产医疗剧稍显沉寂的同时,医疗题材纪录片却屡有佳作出现。《急诊室故事》《人间世》《中国医生》几部作品豆瓣评分都超过了9分,远超国产医疗剧。可见,并非中国医疗题材产生不了好作品,而是国产医疗剧找错了方向。那么,融易新媒体,对医疗剧的创作生产与审美价值,我们应有什么样的期待?
首先,增强医疗剧的专业性。医疗剧可以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据报道,美国一位10岁的小女孩通过从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挽救了自己母亲的生命。向大众普及医疗知识,是医疗剧不可忽视的功能,必须保证其专业性。很多国产医疗剧在播出前都会大加宣传其前期准备工作,但观众依然常在剧情中发现专业性错误:《心术》把MRI片子错当成脑部CT,《青年医生》为病人注射9%生理盐水、抽取病人200cc验血,《外科风云》没戴手套就直接触碰无菌服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专业性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