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5 13:28:27来源:融易新媒体
都说现在是“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但别被这句话洗了脑,盲目乐观,多数情况下现代职场看的就是“出处”,所有的人资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上一个平台,并在银行流水基础上封顶加价20%,行业通用的惯例。所以很多人都笑说,“跳板”是除了创业之外最好的提升身价的秘招。
不需要抨击,创业成功毕竟是凤毛麟角,身价提升速度必须超过房价增速。但真正属于职场人的路,其实很窄,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秀中所描述的“资深精英去卖保险”并非笑谈,这个在更新迭代速率第一的广告行业,太正常不过。
关于如何能升级到卖保险的“身怀绝技”,我确实没有太好的招,也读不懂这些绝技,但为大家分享一些毕业10年的职场升级经验,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再往后是创业还是卖保险,纯属个人职业规划。
学习三部曲——多看,多听,多说。
如果你现在还没赚到什么大钱,那就先让自己值钱。所谓的值钱,就是今天比昨天更努力一点。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但初入社会职场的人,先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受用无穷,等到赚钱的机会突然来的时候,能Hold住。
任何人,都赚不到认知以外的大钱。
多看。
学习向来依赖自己,提升的第一步就是多看。如果你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依靠共同交通上下班,别气馁,我还要恭喜你,你每天有比别人至少1-2个小时的提升机会,积累半年,一定能超越同龄人。这个路途中打开几个日常关注的公众号、新闻app、行业垂直类网站、竞品文章、乃至几个音频学习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创业邦、36氪等,随手看一下今天的主推文章或听一下今天的新闻简述。
很多人都宣扬社交媒体碎片化的学习时代到来,但最现实的情况是“社交媒体把整段的时间切成了碎片化”,本来按照今天的规划下午时间要出“话题活动”,但不知不觉在社交媒体上花了两三个小时,越刷越没有边界。所以碎片化学习,不要让碎片化切割了整段的时间,而是碎片化的时间做碎片化的事情,利用好这个别人没有的时间,你就有了基础超越的资本。
多听。
最近刚刚看到的数据,说中国人均读书量是0.7本/人,相比较韩国日本都是40+的一个量级,所以很多老外都宣扬: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说这话的人,真的是没懂中国人,这是一个想要学习的的渴望比得过任何血统的民族。如果再加上互联网阅读量的数据统计,这个数字一定非常恐怖。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看书,却钟爱互联网阅读?因为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跟早餐一样的成为刚需。但很多时候不能否认的是,互联网阅读仍然是低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存在判断知识的成本,另一方面知识圈层化,也就是基于所谓的圈层社交化,在中国这个讲求人脉资源高于一些的土壤中,生命力盎然。
很多时候受制于“学习仪式感”的影响,职场人需要抛弃湖南、浙江等明星云集的狂欢盛宴,蹲守着深圳卫视“听一个胖子唠叨四个小时”,不是说不受用,但也只有“瞬间洗脑”,回过头来敷在案前,该头疼的问题依旧头疼:说是干就完了,但问题是怎么干。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知识服务领域,“以为”学到了东西,很多人可能就需要“以为”的效果。
多听,更需要实地的听,融易新媒体,更是一种交流和请教的姿态,听行业实操家、听同行交流、听业内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听别人是怎么做的,所有创业乃至职场精英,都需要一项优越的技能垫底。罗振宇在跨年秀中说,人的财富分为两份,第一份是自己的本事,另一份是连接人的本事。没错,但如果你刚刚毕业,还得以“自己的本事”为核心,人的连接,是一个圈层,想要卡主这一环,你得有依仗的本事。要不然这个网中凭什么非得依靠你这个节点?
多说。
如果你前两项都做的不错了,那这个“多说”,就是你成长的加速器。在广告行业内,惯用的成长定律就是:说的越多,成长越快。一方面有了基础沉淀,另一方面敢于表达,就是敢于成长的最佳证明。
之前看过一个玩笑,说如果你初入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服务行业,前10个你都在取经,到第11个你就是大拿,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前10个告诉你的告诉第11个。所谓的学习和成长,大概就是这个段子所描述的这样。
从一个“看”、“听”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说”的角色。大概率就是职场升华的第一个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