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15:31:01来源:中国网科技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统计,2020年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的困扰。而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病人数超过2亿人,其中1600万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凸显。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就曾指出,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但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随着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更加便捷、注重隐私保护的线上咨询问诊,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并逐渐成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与医生沟通的重要渠道。
抑郁症不是“矫情” 别忽视未成年人的“小心思”
“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还有经常有幻听,真的快被逼疯了。”16岁的小菲用手机向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常医生倾诉着。据小菲讲述,最近一段时间她总是莫名其妙想哭,情绪非常低落,总觉得自卑、自责,觉得做什么都力不从心,经常睡不着觉,一开始以为只是压力太大,并没有重视,但是后面越来越严重,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幻觉。“总听到耳边一直有个声音,数落我、批评我,我是不是真的很烂?”小菲说到。
经详细沟通,常医生得知小菲是独居,父母不在身边。考虑到小菲还是未成年人,常医生在征得其同意后,电话联系了小菲的父母。但小菲父母在听了常医生的描述后,却觉得小菲有些矫情,“这孩子就是小题大做,无非就是有点压力,哪有那么严重。”
面对小菲父母的不理解,常医生耐心且严肃地告诉他们,现在年轻人患抑郁症的情况十分常见,一定要对孩子的病情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多次耐心细致地沟通,小菲的父母最终陪同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小菲也被确诊患有抑郁症,并伴有情绪暴躁、幻听等症状,须马上接受专业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医疗手段,小菲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改善。期间,小菲也一直在线上与常医生保持着联系,向他讲述自己的病情以及生活中的点滴。面对小菲的倾诉,常医生化身“知心哥哥”,始终耐心聆听并鼓励小菲不要放弃,积极面对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菲的病情好转,并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实,小菲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18岁到24岁这一年龄段的焦虑感最为明显,精神心理疾病正在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专家提醒,千万不要认为抑郁症只是单纯的“心情不好”或者“矫情”,精神障碍等疾病不仅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更需要我们做到不歧视,不厌恶,给患者提供很多的情感关怀,帮助他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关注产后抑郁 家人的支持与陪伴至关重要
生育后,一些“新手妈妈”会陷入莫名的失落、悲伤,甚至绝望,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产后抑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达到15%-30%。
30岁的刘女士产后出现了行为、精神方面的异常情况,“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生孩子后,我就非常丧,感觉整个人特别的麻木,看着孩子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什么都不想做,还动不动就流泪。”刘女士回忆到,“发现情况后,我按照常见的‘产后抑郁’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但一直没有见到好转。”后来,家人发现她突然又变得很兴奋、话很多,融易新媒体,晚上也不爱睡觉,甚至经常胡言乱语。
刘女士的家人找到了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高医生。高医生评估刘女士处于 “兴奋状态”,目前的治疗已经不适合,建议其到当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调整用药。前往医院就诊后,刘女士被确定为产后心境障碍。经过治疗,刘女士的精神状态逐渐稳定。
与刘女士有类似经历的还有37岁的李女士。在孩子断奶四、五个月的时侯,李女士被诊断为“惊恐发作”,在吃了医院开具的药品之后,李女士感觉胸前的位置常常发麻,整个人都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她用手机联系到了高医生,询问是否应该继续服药。
在对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后,高医生表示用药方案没有问题,并不断安抚李女士的情绪,缓解她的压力。在此后的线上沟通过程中,高医生经常性地询问李女士的病情、睡眠情况、精神状态等,并叮嘱她放松心情,按时服药,多与家人沟通。如今,李女士不仅摆脱了紧张焦虑的状态,还养成了每天跑步的好习惯,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自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