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4 09:30:07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千亿规模的体量,保持双位数的强劲增长,在对经济周期的焦虑感包围下,便利店越来越成为我国促进消费的“定海神针”。
最近,“便利店利润究竟有多高”的话题走红网络。这个拥有近600万热度,上万人关注的问题成功跻身知乎热榜,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感受到这种身边小业态的顽强生命力。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佐证了便利店市场的火爆,目前便利店行业仍在去年实现2264亿元的销售额,保持了19%的高速增长,是近年来罕见的双位数增长零售业态。
在便利店企业身上,更看不到一点“寒冬”的影子。成立仅两年的便利蜂计划在今年将门店量突破1000家,来自日本的7-11、全家等也纷纷上调了开店计划。据CCFA统计,超过6成的便利店企业今年的新开店数超过100家。
便利店为何抗周期?
一般说来,极致低价的商业模式天然具有抗周期性。便利店的客单价平均仅为15元,远低于超市、电商等其他主流购物渠道。在经济下行时,消费者往往会优选砍掉非必须的大额消费支出,而保留高性价比的餐饮等刚需消费。
在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很容易体会,如果家庭人口在三人以上,自己买菜做饭还具有一定经济性。但如果是两人小家庭或是单身,即使不考虑做饭的时间成本,买菜和粮油酱醋单次支出就高达上十元。不论是考虑成本还是口味的丰富度,便利店平均不到20元的盒饭都是更划算的选择。
便利店的高性价比来自规模效应。便利店的平均SKU仅为2000个,而超市则超过2万个。在同样销售额下,便利店更容易获得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特别是便利店的销售额超过40%集中于鲜食,因此规模化采购食材的能力要远强于超市和普通餐厅,这是便利店的盒饭、包子能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除了价格因素,便利店也受益于东亚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女性就业的增长、单身家庭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把便利店当自家餐厅,成为很多上班族、独居人士和老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便利店的抗周期性已经历过商业史的检验。如果用软银孙正义的“时光机理论”,回溯日本的商业变迁,会发现自便利店于1974年首次在日本出现后,维持了长达十余年的20%高速增长。即使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便利店行业的销售增速也仍然快于百货、超市等业态,最终取代商超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础设施。
从日本特许经营协会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便利店行业自1998年以来持续增长,即便宏观经济遭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未影响到便利店的增长趋势,至今已保持了长达四十多年的高增长态势。
我国便利店行业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研究表明,按照行业周期理论,在地区人均GDP为3000-5000美元时,是便利店行业的导入期。当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时,整个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便利店市场已符合成长期特征,但门店密度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远低于国际水平。这既是我国便利店行业存在的差距,融易新媒体,也是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迈过10000美元人均GDP的大关,这将为便利店行业的持续成长提供“肥沃”的经济土壤。就像沃尔玛之于美国,7-11之于日本,我国的便利店行业终将孕育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