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5:23:02来源:经济日报
刘长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草原具有生态和生产双重功能,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需统筹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
一方面,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的载体,草原生态保护关系草原生态质量和永续利用,也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60亿亩草原资源中约70%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草原面积占一半,草原质量差,生态系统脆弱。为确保草原可持续发展,我国很早就对草原保护和利用确立了“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因此草原畜牧业发展需以草原生态保护为前提。
另一方面,发展草原畜牧业是发挥草原生产功能的主要途径,推动传统草原畜牧业绿色转型则是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有效发挥草原畜牧业增收功能才能巩固草原生态保护的经济社会基础。
目前,我国约有70%的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融易新媒体,具体表现是草原植被高度、盖度、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生境恶化,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出现衰退。过度放牧是不合理利用的主要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草原发展的观念上仍存在重生产、轻生态问题,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短期增收与草场退化的不良循环。二是产权不清等问题加剧草场过度利用,包括地块四至不清、证地不符、交叉重叠的承包草场,以及公共草场都面临突出的过度放牧问题,短期流转的草场也可能面临掠夺性利用。三是现代草业、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滞后,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导致天然草原面临较大放牧压力。一方面,我国草业种业研发和人工草场建设水平较低,草原生产能力提升缓慢,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草业产业的定位偏低,未能被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舍饲半舍饲、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现代草原畜牧业养殖方式的推广不足,原因既包括部分牧户家庭承包草场面积较小,无法达到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轮牧所需的规模要求,也包括观念转变难、现代管理和饲喂技术推广慢、饲草料储备与供给不足等。
合理利用草原,统筹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需从多方着力。
第一,以草畜平衡为落脚点合理控制载畜量,通过季节性休牧轮牧和减畜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实现草原饲草生产量与放牧牲畜的饲草需求量平衡。相关部门应根据区域草原生态、生产能力等合理核定载畜量标准。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三轮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把草畜平衡作为奖补政策的核心要素,对于草原的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创新草原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晰草原产权权属,重点清理解决四至不清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按照“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要求深化草原产权改革,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鼓励草场经营权折价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营,实现多种形式的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青海黄南州、西藏那曲市等地探索以草地和牲畜入股为基础的草原畜牧业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创建了一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第三,加快草原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方式的发展。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推行分群饲养、划区轮牧。根据草场条件和载畜能力季节变动特征,制定草场划区、牲畜轮牧的方案,实现草场逐区放牧、轮回利用。加快人工草场建设,推动传统放牧养殖向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通过人工补饲加快牲畜生长,解决放牧模式下牲畜生长面临的季节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