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4:46:02来源:经济日报
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立足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通过因地制宜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把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切实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倒逼产业深度节水,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促进人水和谐。
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在坚持节水优先的前提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用水,留足生态用水,鼓励利用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实现还水于河。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着力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各地进行了哪些有益尝试?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河流水系是城乡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保障和修复河流水系,使其成为安全、健康和美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建设美丽城乡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所在。
因季风气候影响、多山地少平原的地理地貌特征、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在向水要粮与治理水患之间,积累了丰富的适应旱涝、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然而,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河湖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范围和功能定位尚未完全划定,部分河漫滩、岸线等水生态空间因农业生产、城镇化发展、堤防修建等遭受挤占,河湖水生态空间萎缩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围垦、养殖等活动导致部分湿地面积萎缩、水循环减弱,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着力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与水为友、还水空间,分时共享水安全格局。我国季风性气候的特点决定了河流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适应水量和水位的变化,河漫滩及其两岸的深潭浅滩是保障母亲河安全和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科学理性地保护和恢复河漫滩并适应、调节旱涝的湿地系统,郑州黄河滩区生态修复是一次有益尝试。作为44平方公里黄河滩区生态修复的一期范例,实施“三滩分治”综合治理,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给水以空间。低滩通过挖河破堤,恢复滩地的过水能力,中滩改造成海绵农田以增强滩区行洪滞洪的能力,高滩通过增加海绵坑塘,实现雨洪调节,增加自然亲水空间。三滩生态修复全面改善了滩区环境,恢复了黄河滩地原生生境,提升了调水调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多种生态功能。
去硬还生、蓝绿交织,构建韧性生命系统。为防洪安全考虑在局部河段修建堤防工程是必要的,但河流系统出现的渠化硬化现象使水陆交界的生境遭受破坏。让母亲河焕发勃勃生机,各地积极探索生态水利发展新模式。浙江省台州市永宁江以缓坡入水的生态防洪堤取代了过去以单一防洪为目的的水泥防洪堤,河流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如今已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美舍河是海南省海口市人民的母亲河,2016年启动综合治理工程,拆除原先的水泥护堤建立亲水栈道,两岸的层层梯田湿地过滤城市雨洪径流,净化水体,红树林得以修复,循环利用水泥渣土,母亲河焕发生机,美舍河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灰绿结合、海绵流域,系统净化水体环境。水环境问题是修复母亲河的一个关键性难题。长期以来,由于城镇污水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河道一度成为排污通道。河湖水域也是城乡面源污染的汇集区,富营养化成为大小河湖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构建全流域的绿色海绵系统,基于自然实现营养物质和水的循环利用,是让母亲河更加健康美丽的可行路径。实践表明,经过系统设计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可将劣Ⅴ类水净化至Ⅲ类水,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可达85%。河北省迁安市三里河成功修复,关键就在于截污纳管、两岸绿色海绵设计以及蓝绿交织的河道生态系统修复,其生态廊道获“世界景观奖”。作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示范工程,浦阳江通过灰绿结合、源头滞蓄消纳、过程减速消能、两侧海绵田园和海绵绿道设计,曾经污染严重的“牛奶河”华丽转身,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誉及多项国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