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7 21:58:01来源:经济日报
眼下,在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夏收、夏种、夏管正在火热进行,各地全力以赴保障粮食生产。一直以来,我们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得到持续巩固。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不过,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极端天气频发、人均水土资源匮乏且匹配性不好、资源环境压力趋紧等不利因素仍存在。同时,由于粮食种植效益偏低,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出现耕地抛荒撂荒现象,这些行为对粮食安全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还需综合施策,想方设法提高小农户种粮积极性,以保证粮食稳定供应。
一些调查显示,耕地经营权流转后“非粮化”现象比较普遍。对此,我国出台了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基础上,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保证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目前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5亿亩,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稳粮食种植面积、稳粮食产量,必须重视提升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除了通过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降低小农户种粮风险,还需有效解决小农户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提升小农户种粮收益。由于小农户种粮面临缺设备、缺技术、缺劳动力等困难,加之种粮成本刚性上升,造成小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机械化作业、集成应用先进品种和技术等,可以显著降低粮食生产物化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助力小农户增产增收。
有鉴于此,应加大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推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延伸,建立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满足小农户粮食生产各环节的需求,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从而鼓励小农户积极生产粮食。
要强化激励机制,引导小农户种植目标粮食作物。在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地区,可以通过补贴等政策工具引导种植棉、油、糖、蔬菜等非粮食作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耕地利用方式,以实现耕地保护、粮食增产、主体增收的协同。通过综合运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处理好耕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应充分发挥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等示范片的作用,带动小农户在粮食生产中采用先进绿色生产技术。“最适”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最优”服务管理的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既能降低高强度的粮食生产对耕地质量、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粮食产能的稳定性,又能满足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提升粮食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应充分发挥示范片“专家试验田”的创新孵化能力、“做给农民看”的服务引领和先导示范能力、“带着农民干”的产业培育能力,辐射带动小农户采用先进绿色生产技术。
另外,小农户获取、接收、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将导致小农户的种植决策滞后于市场需求,引发种粮增产不增收问题,融易新媒体,损害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需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主体力量,引导小农户以市场需求和优质优价为导向,强调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破解长期以来凭经验种地、“种什么赔什么”的怪圈。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大数据中心,为农户种植决策提供服务。要大力扶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健全粮食全产业链,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等“链主”在洞察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上的优势,将市场需求通过订单等形式反馈给小农户,解决小农户粮食难卖、粮食价低等问题,实现优质优价,提升小农户粮食种植效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