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2:48:01来源:界面新闻
马睿:目前主要To B,交付PHA、小分子给到客户工厂作为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应用市场几个大类主要在化工材料领域,像化妆品和医美、食品包装、制造业材料等门类。
能源也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应用场景,国外有公司研制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不过目前该领域实现替代的难度非常大,仍在探索可行性(记者注:盖茨基金会最早投资的合成生物巨头Amyris最先的产品定位就是能源领域的生物燃料,后因成本失控而转做化妆品与个人护理消费品类)。
界面新闻:作为风险投资标的,合成生物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
马睿:合成生物最大的优势就是需求明确、前景清晰。无论是传统能源领域的“双碳”主题,还是材料制造领域,新材料、新技术转型是共识,可以辐射到医药、美妆、食品、能源、农业等多个行业(记者注:麦肯锡预计全球经济活动中60%的物质产品可由生物技术进行生产)。换句话说,合成生物预期可变现的未来市场规模巨大,这是投资最大的确定性,现在看也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最大的挑战是每个分子的生物合成研发周期长、商业化难度大。现在来看最少需要7-8年时间。从技术突破到成熟工业,再到量产下线、推向市场是更长、更复杂的链条。初创公司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倒下的可能。即使成功上市,许多公司还是要承担长期亏损及失败的风险(记者注:Amyris自上市以来多年亏损,去年第三季度亏损高达1.6亿美元。另一家合成生物明星公司Zymergen 2021年IPO后仅四个月,就因推出的新合成材料产品不及市场预期,市值缩水68%,经历裁员、高管离职最终被收购 )。
在这样的领域创业,对创业者的要求非常高。创始人不仅要是好的合成生物科学家,有行业经验,还要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模式转换能力。换句话说,创始人既得是教授,又得是厂长,是大销售,还必须是金融家。
界面新闻:现在来看,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到了哪一阶段?
马睿:目前整个产业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商业化爆发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但是行业已经来到了转折点。
过去10年已经证明合成生物在技术层面具有可行性,今后10年之内需要去验证能否大规模应用和渗透,未来应用前景也是发展转型认可的一致标准。入口和出口都已经确定,最不确定的商业化过程取决于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生物科技的产业化还缺一个着力点界面新闻:跳出合成生物看,生物科技的发展整体是一个怎样的结构?
马睿:从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生物医疗问题本质是一个数据问题。之前生物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药物研发的高风险性,都来自于我们对于生物系统和生物过程的测量、数据化以及对生物学的理解不够。
因此,围绕生物系统和生物过程进行数据化是底层创新最大的机会,数据化也是AI+生物和工程生物学的前提。所谓的数据化,就是对生物系统或者生物过程更好的进行测量、表征和计算。
过去10年,由于多种测量工具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生物系统从DNA,RNA到蛋白,从元件到相互作用,从细胞、微生物到大脑,都在发生快速的数据化,IT-BT(“IT”指代信息科技,“BT”指代生物科技)开始深度融合。
生物科技在工具-计算-元件上都在快速迭代,创新层出不穷,既有技术突破,又有可落地的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这种生物技术上的进步也反映到了创新药和新疗法上。此外,以生物科技为底层,向多行业辐射,能够给多行业带来新机会。
我们看好生物科技从供给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长期利好生物科技,甚至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的底层驱动因素。
界面新闻:“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将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目标,此前你也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工作过,如何看待生物科技产业扶持政策的趋势?
马睿:拿新能源行业作对比,生物经济行业虽然也有专项政策扶持,但受限于产业规模和集中度,当前的政策着力点不强。
以合成生物为例,第一是比较分散,每个分子/产品单品超过100亿市场规模的很少,第二是总体量还小,暂时难以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一样,有足够大的产品和市场,来有力地承接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