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07:19:02来源:经济日报
现代经济是信心经济,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信心强,则经济越活跃;信心弱,则经济越低迷。受疫情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成为过去一段时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提振信心、强化预期,成为2023年扩大国内需求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
值得欣喜的是,近期形势表明,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加快恢复的预期在转强,信心在提振,经济活跃度在边际提升。尽管短期经济社会运行在疫情影响下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但大量微观主体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希望抓住接下来经济恢复的机遇期,加速发展。
从企业层面来讲,时值岁末年初,很多企业正在作总结、定规划。研究表明,不少企业对2023年市场环境的预期由悲观转向谨慎乐观。一些曾经把“活下去”“收缩策略”“底线思维”作为关键词的企业,在制定2023年发展规划时重新转向扩张策略,不同程度地上调了企业年度经营业绩目标。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增加产能、储备库存,为即将到来的市场扩张做好准备。
从居民层面而言,一些地区的消费尤其是服务业消费开始走向活跃。从地铁客流量、路面交通拥堵度、商场人流量等代表性指标来看,北上广深等城市的生活秩序已开始快速回暖。元旦假期期间,餐饮、民宿、旅游等服务业消费迎来恢复式增长,一些商场和娱乐场所再度出现了拥挤热闹的景象。这些“烟火气”的回归,既是当下居民消费恢复的生动表现,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先导性信号。
从政府层面来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带动下,多地政府推出政策部署,力求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促进经济运行好转。有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强信心、拼经济”的系列政策措施;有的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奖励、用工补贴、税费减免等举措,支持企业稳岗增产;有的地方政府通过开展主题促销、发放消费券等活动,助推疫后消费市场恢复。
随着信心的提振,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恢复势头也将加快。投资需求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扩量提质。制造业投资中,医疗设备、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位增长,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企稳回升之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融易新媒体,“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加速推进,以医疗、教育、养老等为代表的投资加快补短板,新基建投资的带动力量持续显现。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短期风险与长期拐点交织的深度调整期,但房地产投资大幅收缩的局面在边际改善,向新的平稳发展阶段过渡。
消费需求在逐步恢复中也呈现出新趋势、新亮点。过去一段时间,居民储蓄倾向上升、消费意愿下降,居民部门储蓄存款余额的积累速度明显超出历史趋势水平。当前,新一轮消费热潮正在酝酿和释放。餐饮、旅游等行业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回补式消费,家政服务、养老康养服务等领域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人口净流入城市的新市民刚性住房需求以及更为广泛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望回暖。
信心的提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近期微观主体的信心在边际上已经有所改善,但与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相比还需要持续提升。在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在宏观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强化预期引导,持续促进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心恢复。宏观上,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强化公共政策的扩张导向,带动私人部门信心和经济活跃度加快上行。微观上,应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原则,以财政税收、国资国企、科技创新、户籍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及企业家、外商投资者、科研工作者等关键人群为突破口,加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励创新,以点带面,为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积聚信心和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