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科技 > 互联网 >

一个“稳”字看2023年中国经济事情新走向

时间:2022-12-14 05:42:01来源:深圳特区报

  主持人:王玥

  嘉宾: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傅子恒(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明年中国经济工作依然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连续第二年强调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展开讨论。

  国民经济循环要尽快恢复到常态

  主持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面对依旧复杂的形势,这三个“稳”如何更好落地?

  匡贤明: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三稳”,并且把“稳增长”摆在第一位,给全社会释放了政策重心更加注重增长的信号。要让“三稳”更好落地,关键要加快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使要素流动更便捷,在供给端加大有效供给;在消费端让消费更加有效地释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国民经济循环尽快恢复到常态,这个循环通畅了,就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李长安:“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同时发力,形成经济恢复和发展合力,而要使这些政策切实落地,不仅要求目标合理,措施得当,还要求加力增效。这也意味着各项政策实施的力度将会更大,以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傅子恒:政策落实时既要做到在总量方面保持扩张势头,也要在结构方面进行精细化、协同化、差异化布局调整。同时,与疫情冲击影响交叠相伴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的趋势变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需要区别是应对疫情冲击而作出的临时措施,还是为培植经济长期稳定繁荣而进行的战略部署。疫情防控对各地财政资源的消耗各不相同,各地的经济发展阶段、层次、实力各不相同,还需要有政策宏观协同推动,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统筹保障,才能很好地实现全面的“三稳”目标。

  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主持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如何解读?

  李长安:虽然这些年一直提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积极性和宽松化特点。其表现就是货币流通规模越来越大,利率水平逐年降低。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且有可能陷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担忧。所以,要尽快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度,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就是要提高针对性,以政策效应作为衡量标准。

  傅子恒:货币政策保障要更加“有力”的要求,对应的是此前“适度”的中性提法,释放出货币政策朝着积极、宽松方向调整的明确信号。央行不久前第二次降准,已经开启了这一宽松进程。“精准”强调政策保障要力求效果。央行提出货币政策的保障应当精准,强调政策保障更需注重有效性。而“精准有力”的表述,既向市场表达了央行保障“三稳”的决心和力量,也释放出货币政策会“节约使用”的信息,市场主体不能产生货币全面放松、持续放松的预期和幻想。市场主体应当在对政策进行全面、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

  匡贤明: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大多是结构性矛盾与结构性挑战。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考虑总量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结构性因素。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层面的考虑。目前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也不宜大水漫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精准有力则更加强调货币政策在解决融资结构性问题中的作用。简言之,就是要针对“有融资需求、缺融资供给”的市场主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支持力度,理顺结构性矛盾,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有效实现“三稳”目标,关键是稳定和改善市场信心

  主持人: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个敢”释放出什么信号?

近期热点

中经评论:家装服务行业亟待规范 10-28

扶持中小企业尚需发力 10-28

强镇兴村需精耕细作 10-28

法国开启再工业化“绿色纪元” 10-28

银行也不能乱收费 10-28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