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0:10:02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河北石家庄2名农民获评农民职称的消息,经人社部官方微信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给农民评职称不是什么新鲜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近年来,山东、甘肃等不少地方已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
农民职称评定是一种信号。职称是对职业能力的评定,在现代社会里,很多成熟的职业都有职称评定体系。教师有职称,工人有职称,医生有职称。作为一种职业,农民有职称自然也无需大惊小怪。农民是当之无愧的崇高职业,为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农民和农业有刻板固化印象,存在轻视农业、忽视农民的情况。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称评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传递出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依然要重农固本的积极信号。
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农民职称评定有现实需要。“‘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社会上流传的这句话刻画出农业的隐忧: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俗称“386199部队”。毋庸讳言,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依然突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任重道远。迈上新征程,农业农村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怎样留住人,仍是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不妨以农民职业化为抓手,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农业的稳定发展单靠公司式农业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在以农业为职业、以乡村社会为基本生存空间的农民群体基础之上。在我国,过去,农民主要是身份的概念,基于户籍来判定;如今,农民越来越多是职业的概念,基于经济活动和职业行为来判定。进入新时代,伴随城乡融合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加快变革,农村居民可以在城乡间自由选择各类职业,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职业选择。
当然,农民职称不是准入门槛,种地本身也不需要职称。对农民职称的评定肯定也不能照搬别的职业,而要符合自身特点,尤其要结合农业实际。比如,石家庄的农民职称评定对参评人员的论文、科研等不作要求,而把种植多少亩粮食、养殖多少头奶牛等列为评审依据。可以说,凡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新型农民都可以申报相应的技术职称,这些人都是农民职称的目标群体。
给农民评职称只是第一步。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不只是技能培训或评定发证那么简单。一些农民积极申报职称,是因为获评后可能有一次性奖励,能优先承接项目,享受一些扶持政策。应着眼城乡融合发展实际,探索建立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生产扶持、社会保障、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逐步让新型职业农民既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同等的社会保障,也能享受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的专门扶持政策。
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农民职业化的过程。乡村振兴是个长期历史过程,农民职业化也非一日之功。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融易新媒体,要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人、吸引人,加快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让更多的高素质农业从业者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展身手,既为传统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提供路径,也为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开辟渠道,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正是农民评职称的要义所在。对此,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