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09:31:06来源:红网
近日,山东济南。一辆大货车超载逃窜,造成车上部分石块散落在过道上,十分危险,后面的车辆不断避让。随后,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孩经过此地,先后弯腰28次清理石子默默离开。经了解,该女孩名叫李希晗,去年考取了高庄街道办事处选调生。女孩表示,“我看到这样不仅影响交通通行,还存在一定交通安全隐患。我就赶紧停下车,清理了路面石块。”10月15日上午,济南市钢城区分局交警将该段女孩清理碎石的监控视频刻成光盘,并制作了锦旗。 (10月18日 《山东商报》)
女孩的善举冲上了热搜,为众多网友带来了初寒深秋的温暖,而钢城交警大队钟梁那句“李希晗的举动实实在在温暖了我们,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给市民制作锦旗”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屡见于头条、热点的“锦旗”多与警察、医生等职业身份相关联,纵有个人因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得到锦旗,也多为作为受益方的另一公民所赠。此条新闻中,这幅锦旗与危险的石子一样值得关注。
警察为公民赠锦旗的背后,是对锦旗与“赞歌”关联的一次“祛魅”和“修正”,是对“锦旗”内涵的再发掘与扩大。为什么得到政府部门授予的锦旗被当作新鲜事?一方面,普通群众确实少有机会给政府帮上忙,另一方面,也与部分政府曾将锦旗作为“政绩”“门面”进行宣传之深入人心有关。而倘若固守着送锦旗是一种自下而上“感恩”行为的旧观念,不仅扭曲了群众自发的真诚之心,也并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理念:
为人民办事,是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和职责所在,群众感谢说明了对政府工作的肯定,而不必把后者完成分内之事上升到“盛赞”“荣誉”的程度。无独有偶,河南省漯河市也发生过一起“交警给市民送锦旗”的事件,对市路灯维护中心工作人员助力破案表示感谢。清理石子排除交通安全隐患、目击事故找到交通肇事嫌疑人,都是帮助交通部门完成其未尽之事,也是为所有可能经过这些道路的其他市民排除了风险,赠他们一面锦旗,更贴近这一行为原始的意义。
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锦旗的赠送有缘由而无方向之定,原不应有“反向”一说:其系用彩色绸缎制成的旗子,授给竞赛或生产劳动中的优胜者,或者送给团体或个人表示敬意、谢意等。承载“敬意、谢意”的暖流本就可在全社会中自然流动,而对“锦旗”的理解被局限在“群众感谢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传统方式”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新的社会风尚可以、也应为锦旗缎面增光添彩。将社会治理制度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长久的命题,而政府为市民赠锦旗提供了一种破局的可能:政府的服务感知与风险识别能力虽在提升仍难以万全,但其必须“看见”为之补上薄弱环节的个体贡献。
“女孩弯腰28次”登上微博热搜后,不少网友的注意力放在了她的“选调生”身份,融易新媒体,认为强调“28次”足显该新闻是政府内部一次自导自演的宣传。在没有相关证据前,此番论断完全是促狭的揣测,并片面地对立了公职人员与公民的角色立场:维护道路安全绝非女孩在下班路上分内之事,她关于“这只是做了一件小事罢了”的回答亦无关身份,而是抽象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具象体现。假使她不是选调生、没有得锦旗,是否对其无条件的赞美就会增加?而这样的假使,既不合情、也不在理,恐无端让热心人生起寒意。
如今互联网上,从来不乏“就没有一点正能量的新闻吗”的呼唤,而当被官方盖章的好人好事被推送到面前,又冒出了种种关于动机的质疑,诚然呼喊者与质疑者并不具备同一性,将二者联系起来,却让人想到2014年前《信息日报》新闻刊载的另一则新闻:一名男子捡到钱包,连夜做了一条表扬自己的锦旗,再去联系失主。是时大多评论指向对该男子“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批判,忽视了其返还财务的行为分明真实存在。“做好事不留名、不得名”是一种行善者的道德选择,绝非他人所加的道德律令,更没有理由因一面锦旗而使好事变味,为公民颁发锦旗是一种对之尽到社会责任、增益社会福利这一结果的肯定,动机并不重要。当事人可以自谦“做小事”,但她的行为实在地避免了后续的惨剧,就值得被认可被嘉奖。而本文为“反向锦旗”点赞,也无意于传递做好事就应当受表彰的观念:同样无关于权力地位,这就是一份朴素的肯定,但我们应当为之祝福。
“锦旗”之美不在华锦之绚烂、嘉奖之夺目,而在于其旗帜性的意义:让社会共治的理念得以彰扬,让被推到聚光下的好人好事骄傲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