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6:40:04来源:经济日报
49.86万标箱!这是今年前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的数量,同比增长26.8%的强劲态势,有力助推沿线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成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劲引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一生动画面,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理论成果落地显效的有力证明。
格局,事关全局。时钟拨回到2020年,彼时的中国经济遭遇严峻挑战。世纪疫情突如其来,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受阻,跨国贸易投资大幅萎缩,过去那种大进大出、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该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布局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这是科学洞察发展趋势后的应对之策,更是深刻剖析客观经济规律后的战略抉择。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42.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存在调整空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沿着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阔步前行,又对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提出了更高要求。
畅通国内大循环,我们有供需两端的重要支撑。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同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具有全球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形成强大生产能力。
畅通国内大循环,我们有持续积累的改革基础。走过新时代的非凡十年,融易新媒体,我国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着眼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纵横联动;着眼更好促进公平竞争,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以来,不失时机推进的重点领域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畅通国内大循环,我们有日益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历史与现实已充分说明,只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曾几何时,外界产生疑虑——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开放政策的逆转?“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再次宣示中国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越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今年4月10日,一份关乎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磅文件亮相。《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这就意味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市场,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
今年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更加有效,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展望2035年,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直面痛点、打通堵点、消除阻碍,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这是我们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时最大的确定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