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18:12:56来源:经济日报
显而易见,相对于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我国还拥有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晚,新增的工业产能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产能和绿色基建来实现,避免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锁定效应”。此外,随着以重化工业较快发展为重要特征的工业化接近尾声,诸如前些年开始,钢铁水泥等行业大都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传统制造业碳排放将陆续达峰并转入平台期,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持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并向各产业领域渗透,将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转型收益。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内在要求。当然,在这样广泛而深远的绿色转型中,一定要掌握好节奏,不能引起能源短缺危机,也要将能源价格保持在相对低廉的水平,既给百姓生活带来真真切切的便利,又使我国制造业继续在世界上保持足够竞争力。
一场跨度将长达40年的硬战持久战
实现“双碳”目标,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它既是一场跨度将长达40年的硬战、持久战,也是我们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的一场治国理政能力大考。
实现“双碳”目标,尤其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党中央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构成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成为“1+N”政策体系中的“1”,其他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都在推进之中。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加强统筹协调为首要之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汇聚起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强大合力。
推动能源革命是主阵地。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不能盲目追求“去煤化”。应加快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抓住机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低碳化,实现绿色发展,是我们必须迈过去的坎儿。在这方面,既要不断做大增量,也要逐步优化存量。做大增量,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优化存量,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技术为王”,是推进“双碳”的鲜明特征。谁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面,谁就将占得发展先机。要更好发挥体制优势,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让绿色低碳发展人才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