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9 14:00:06来源:融易新媒体
近日,一则题为《想用高额索赔让媒体“闭嘴”的作业盒子,CEO刘夜潜水搜集聊天记录被发现》的文章引起诸多媒体关注与转发。
据企查查显示,“作业盒子”主体公司为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2014年7月,法人为公司创始人刘夜,旗下主要品牌为中小学在线教育产品“作业盒子”。而作业盒子系列目前有小盒学生、小盒家长、小盒老师等多款app,分别针对学生、家长、老师设置不同的AI功能。区别于此前市面上的主流在线教育APP如作业帮、小猿搜题等校外C2C模式,作业盒子主要扎根于公立学校,为公立学校师生提供学习题库以及作业管理方案。
如今,“消失”半年之久的作业盒子,以获得新一轮融资、更名“小盒科技”的高调姿态重回行业聚光灯下,然而质疑声从未就此停下。
质疑一:天价索赔能让媒体舆论监督“闭嘴”?
10月23日,小盒科技(前身为“作业盒子”,运营主体为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与财视传媒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
纠纷起源于财视传媒在今年5月1日发布的一篇文章:《被人民日报痛批,传言资金链断裂,“作业盒子”又惨遭刘强东“遗弃”》。作业盒子认为该文侵犯其名誉权,融易新媒体,并向文章发布主体财视传媒索赔1000万元。
即便遭遇天价赔偿诉讼,财视传媒方面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仍然坚持对于作业盒子的相关质疑。作业盒子是学习助手还是“娱乐软件”?是教育工具还是“吸金手游”?是减负增效还是“加压添扰”?这是财视传媒针对作业盒子近年来曝出的一系列新闻进而提出的三大“灵魂”拷问。
财视传媒在与作业盒子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过程中获悉,高额赔偿不排除是融资期间个别股东的建议,且部分股东对该公司的这一行为知情。但之后财视传媒分别向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求证,均被否认,其中马云在钉钉上回应称“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有媒体统计,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90天内国内各地法院受理的14起自媒体侵权案件累计涉及金额超过7000万,最高索赔高达1500万元,但实际赔偿却不足20万元。上述律师也表示,此次原告的索赔额已经远远超出正常范畴。
除了巨额索赔金额,还有两点原因让这场本不罕见的企业、媒体纠纷变得吊诡:一是曾自称“让家长彻底放心”的作业盒子的确曾因aPP中存在诱导学生充值、暗含游戏通道等饱受诟病;二是财视传媒方面称对方没有向法院提供自己的准确地址与联系方式,其目的或是损害财视传媒诉讼权利。
相关人士对此表示,随着舆论环境愈发开放与发达,企业起诉媒体这种事并不少见,作业盒子方面此举的目的无外乎是想要“杀鸡儆猴”、让媒体“闭嘴”罢了。但媒体们真的会闭嘴吗?自身“手脚并不干净”的企业“硬着头皮”说媒体侵犯了它的名誉权并且还索赔高额赔偿这种事就显得有些“不要脸”了。
质疑二:“变相收费、诱导游戏”能让家长彻底放心?
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并明确要求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然而“游戏化”和“进校园”恰是作业盒子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步骤。这个步骤在
2016年就有说法,据作业盒子创始人刘夜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作业盒子和速算盒子都要在游戏化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适应,但无论如何游戏化都是前提,因为这是一个数据积累的过程。”他同时表示,为了进入公立院校接管作业场景,作业盒子采取了主推老师渠道的方式:“除了产品本身以外,作业盒子还给予了老师一定的激励机制:流量补贴,每个老师 30 块。”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下半年起,有关“作业盒子”的负面消息似乎就没有断过,包括诱导学生充值、暗含游戏通道等,因收费问题其也遭到过媒体质疑。
据《南方日报》调查报道,今年7月份,作业盒子依然存在大量游戏化的内容,甚至可以用付费方式购买虚拟道具。作业盒子内置的“魔法学院”“学霸计划”“脑力达人”等功能里,用户可以通过付费获得更多体力值、魔法值以及金币,官方还通过榜单的方式来刺激用户消费。由于付费的游戏化内容遭到家长质疑,此后作业盒子在更新中将原APP改为“家长版”,另设了一款学生版APP。然而,游戏化内容并未改变,原用户仍然能通过账号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