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1:43:02来源:新媒体
北京高威科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威科”)对A股市场堪称是一厢情愿,正在发起第四次IPO冲刺。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高威科在长达12年里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是有道理的,公司成长性明显不足。2021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7亿元,不及2010年的0.57亿元,过去10年,公司净利润开了倒车。
高威科自称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公司并不符合高新技术特征。2021年其研发费用为0.2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约为1.55%。
备受诟病的是,高威科实际上只是一家代理商,近几年,代理收入占比均超过80%。公司还曾因为违规销售被三菱取消代理资格,导致业绩下滑。
高威科还存在财务压力。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0.86亿元,而短期债务为2.43亿元,存在资金缺口。
10年IPO长跑股东进出频繁
在A股市场IPO正常化、科创板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的情况下,IPO长跑的现象较为少见。高威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长跑者。
高威科成立于2001年2月21日,由叶国明、黄光泉、王月华、吴旋、刘岩、石济民、张俨萍等7名自然人以货币出资设立,注册资本300万元。2010年8月,高威科实施股改,变更为股份公司。此时,公司总股本为8000万股,股东29名。
刚刚完成股改,高威科就筹划冲击A股IPO,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开发行2668万股股份。2012年1月9日,证监会发审委第8次发审委会审核高威科上市申请事项,高威科没有创造奇迹,其IPO被否决。当时,公司劣势表现为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网点分布、技术研发、服务种类、吸引优秀人才及流动资金周转等方面均不足。
公开消息显示,2015年、2017年,高威科又先后两次递交了IPO申请,融易新媒体,转战上交所,均没有成功。
今年6月,高威科第四次递交上市申请,转战深交所,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至此,从2011年首次递交上市申请至今,高威科已经四次递交A股IPO上市申请,时间持续了12年之久。
耗时12年的IPO长跑,高威科的部分股东已经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2018年5月22日,高威科原股东金风投资与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约定高威科回购金风投资持有的260万股股份,回购价格为7.31元/股。当年10月9日,高威科以承兑汇票的方式向金风投资支付1900万元股份回购款,随后,260万股股份被注销。由此可见,等不急的金风投资选择了撤退出局。
类似的原股东转让股权撤退的不在少数。
2021年8月,高威科新一轮IPO紧锣密鼓推进之时,机构股东红舜一号与张丽云、李如灵、包俊峰、淄博昀天、上海晟浩真分别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所持高威科股份全部转让。
在新一轮IPO之前,也有突击入股者,以赌IPO上市。近一年,高威科新增股东为安吉一凡、淄博昀天、上海晟浩真、永诚贰号、张丽云、李如灵和包俊峰。其中,安吉一凡系通过增资入股的,淄博昀天等是受让红舜一号转让的股份,永诚贰号是从另一名股东上海晟浩真处受让取得。增资价格和转让价格均为5.75元/股。
这一次IPO,新的资本突击入股,能如愿吗?
高度依赖代理净利倒退
12年IPO长跑的背后,是高威科的决心及短板综合反映。
高威科的经营业绩持续萎靡。
2010年,高威科在首次IPO之前,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65亿元、0.5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55亿元,同比增长137.65%。
2012年至2014年,高威科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82亿元、9.97亿元、12.98亿元,净利润为0.53亿元、0.30亿元、0.37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表现为波动。2015年、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41亿元、12.76亿元,同比变动-12.10%、11.82%;净利润为0.21亿元、0.33亿元,同比变动-44.06%、60.22%,波动幅度加大。
2019年至2021年,高威科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07亿元、13.15亿元、16.35亿元,呈现连续增长势头。同期净利润为0.18亿元、0.37亿元、0.47亿元,也为连续增长。
2012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的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纵览2010年至2021年长达12年的经营业绩,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在10亿元左右波动,2014年最高为12.98亿元,2013年最低为9.97亿元。在这期间,净利润最高出现在2010年,为0.57亿元,最低出现在2019年,为0.18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