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8 21:05:02来源:新媒体
文|半导体产业纵横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从而智能穿戴、智能汽车等行业迎来了春天,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半导体下游应用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大互联网科技巨头也纷纷瞄准智能汽车这块大蛋糕,像华为、小米等国内科技公司在汽车领域均有布局或正准备布局,侧重点均有不同。在层出不穷的智能产品的内部,指挥所有电子系统的大脑——MCU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球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已经持续了一年多,MCU也是芯片供应短缺的主角之一。据多家公司研究报告称,随着国产化替代及缺货潮的到来,MCU本土化速度加快,国产MCU发展进入快通道,MCU供应商已处于发展黄金窗口期,开始进入各种市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MCU应用领域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又可称为单片机(Single Chip Microcontroller),从名字中便可看出,MCU更多应用于控制,尽管MCU只是基于传统晶圆制造工艺的一种看似非常普通的芯片,但其无论与复杂的CPU、GPU等高端芯片相比或是与简单却体量庞大的模拟类芯片相比,其重要程度毫不逊色。
MCU主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工业/医疗、汽车电子等领域。
国内MCU厂商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消费类领域,以8位MCU居多。消费类MCU主要用于如扫地机器人等小家电、无人机、平衡车、物联网等,其对于芯片规格的要求较低,据统计,消费类MCU芯片工作温度区间为0℃~70℃,湿度要求较低,使用寿命大约在3~5年,但该类MCU产品迭代较快、需求差异化,要求各大厂商能够提供及时的、更为全面的本地服务。国外厂商中,微芯、意法半导体定位更多偏向消费电子和低端工控领域,二者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分别占据约30%和15%的市场,国内以小家电位代表的部分细分领域已经有所突破,其中中颖电子、宏景电子等较为突出。
相比于消费MCU,工控MCU的指标严苛程度更高,工业级MCU的工作温度区间为-40℃~+85℃,使用寿命为5~10年。工业级MCU多为32位,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工厂自动化和机器人、电力传输和电网供电、电器电机的控制、智慧城市和智慧楼宇自动化等等。车规MCU则是众多MCU应用领域对芯片性能和评估指标要求最为严苛的,因为它需要同时兼顾功能和安全性,汽车的不同位置对于MCU的评估指标也不尽相同,以温度为例,其发动机舱的MCU工作温度区间为-40℃~150℃,车身部分则是-40℃~125℃。
按照MCU位数分类,目前市场上的MCU有4/8/16/32/64位几种,MCU位数代表了其CPU一次处理数据的宽度,位数越大,MCU处理能力也越强,但也不代表我们只一味的要求更高的运算速度和性能,不同位数的MCU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如应用最广的8位和32位MCU,前者更多用于电表等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32位MCU可用于物联网等。
MCU内核说起MCU,就不得不提及其内核,也就不得不提及ARM公司,不论国内国外,各大MCU厂商的32位MCU都是外购内核并将主要精力投身其他部分的研发(除以自研内核为主、外购内核为辅的瑞萨外),而32位ARM Cortex M系列内核在各大内核厂商开发的内核中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ARM公司推出第一款Cortex-M系列处理器M3,之后便迅猛发展,成为主流,但ARM采用IP授权的形式,往往授权费较高。近几年RISC-V内核以其简单且免费开源的优势迅速成为了32位MCU内核市场的后起之秀。
相比于32位设计,基于传统8051内核的8位架构往往被认为“相对老旧”,研发的技术要求不高,因此MCU厂商的8位产品内核自研率较高,至少远高于32位MCU,在上世纪末8051内核失去专业保护后成为开源IP后,各大厂商在原来的8051内核基础上纷纷按需改动,以此研发出各自不同的8位MCU。对于市场而言,8位产品有着突出的价格优势,往往又同时伴随着丰富的外设加持,性能满足的情况下其功耗更低,同时,8051单片机在嵌入式教学中也是入门级的必学项。
MCU国内外发展对比在所有MCU产品中,32位产品集中度最高。在32位市场中,瑞萨和恩智浦两家首当其冲且主攻车载市场,其中日本的瑞萨电子以自研内核为主(据统计约为全部所使用内核的78%),即瑞萨的MCU都是用自己的架构。而32位市场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意法半导体,它是大陆厂商32位的最重要竞争对手,ST从稳健的低功耗8位单片机STM8系列,到基于ARM内核的STM32系列单片机,为嵌入式开发人员提供了丰富的MCU资源,开创了MCU行业建立完善生态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