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4:51:25来源:互联网
记者 吴琦
近日,百亿规模明星基金经理掌管“迷你基金”的话题引起市场各方关注。市场关注的焦点是,该“迷你基金”的最新规模仅有200万元,而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早在2020年就已突破百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换帅往往是基金公司想要实现保壳或重振“迷你基金”的一种主流方式。
“迷你基”现象早已有之
市场一般将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称为“迷你基金”。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若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200人的,基金公司可以发起清盘。因规模不足而引起的基金清盘,是基金清盘比较常见的原因。
目前,公募基金数量在1万只左右,马太效应使得“迷你基金”绝对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基金有1010只,占基金总数量的10%,融易新媒体,规模不足1000万元的基金则有198只。一家管理规模近千亿的公募基金,有四分之一的产品均是规模处于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
实际上,“迷你基金”的现象一直都存在。2014年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数量首次超过百只;2018年市场低迷,“迷你基金”数量大幅增加,占全市场所有基金总数的比例一度高达15%。2019年市场好转后,“迷你基金”数量大幅缩减,不过新基金发行数量也从2019年开始剧增,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而伴随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以及规模不断创出新高的,是“迷你基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迷你基”何以居高不下
“迷你基金”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有基金公司产品相关人士透露,基金业绩不佳是导致“迷你基金”出现的主要原因,而产品同质化严重,加剧了一些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程度,盲目发行、定位不明确的基金产品也很容易沦为“迷你基金”。
从发行端来看,基金公司希望完善产品线,比如布局债券、权益、指数、FOF等各类型基金,通过为持有人提供更多选择,来壮大管理规模。有些基金公司则选择在A股赚钱效应火爆之下多发产品,希望借着基金发行的“东风”提升规模。
这些基金即便发行成功,但特色不突出、业绩没跑出来,就很难通过后续的持续营销获得资金支持,再赶上市场行情不好,很容易就面临清盘的境地。近期,某只刚成立不到1个月的次新基金,发布了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通告提示,沦为“迷你基”。该次新基金发出规模预警的同时,多只成立不足一年的基金则直接进入清算程序。数据显示,21只于去年成立的新基金在今年清盘,而去年恰恰是新基金发行的巅峰时刻。
国内公募基金总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产品结构还在不断优化,一些创新型产品层出不穷。国内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希望通过布局这些创新型产品,实现弯道超车,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如国内养老目标基金诞生才三年多的时间,一家公募基金就宣布旗下唯一的一只养老目标基金清盘,这也是国内首只清盘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
“死扛”后竟收获冠军
在海外成熟市场,基金清盘是常见现象,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无论是持有人还是基金管理人,早期对于基金清盘都抱有很大的排斥心理。
持有人对基金清盘存在认知偏差,会有一种清盘即清零的恐惧情绪,认为清盘就代表着资产大幅亏损。实际上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太小,市场上有不少清盘基金的累计净值都是盈利的。基金清盘,相当于强制赎回,把基金净资产转换为现金归还给持有人,并没有全盘损失。
“之所以排斥基金清盘,一方面是清盘对公司声誉影响不好,另一方面则是对市场好转还抱有希望。”一位基金高管向
记者表示。市场普遍认为,“迷你基金”资产净值很小,并不能为基金公司贡献太多利润,因为基金结算、日常运营等一系列的维护反而会成为经营的包袱。
早期,基金公司不以为然,宁愿承担这些成本也不清盘。即便“迷你基金”触及清盘标准,不少基金公司也选择“死扛”,坚持不清盘。
2018年市场极其低迷,“迷你基金”数量一度接近800只,占全市场基金数量总数的15%,其中不少基金产品已经符合清盘的条件。不过基金清盘的决定权完全在于基金公司,即便是写入基金合同的强制性清盘标准,只要持有人同意,也是可以修改放宽的。数据显示,2018年底规模处于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有137只在一年后规模增长至2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