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科技 > 自媒体 >

近六成被调查大学生担心“猝死”,掌握这些知识或许能救命(2)

时间:2020-11-12 07:16:42来源:互联网

  胡志成表示,猝死这种“瞬时死亡”,在发生前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即便有所谓的预警信号,大多也并不典型。但如果近期出现与活动相关的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以及左肩、左上肢、背部疼痛,或者黑矇、一过性意识障碍、晕厥先兆等症状均需及时就诊,明确心脏状态。

  营造“能救、会救、敢救”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平均每天有1490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然而,在庞大的心源性猝死者中,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

  廉思课题组的报告显示,缺乏急救知识是大学生不愿参与现场急救的原因之一。当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人员时,68.33%的被调查者选择“拨打120,并在原地等候”,能“立即上前查看,并采取急救措施”的只有25.76%。

  “在这个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社会,任何人为可控的风险因子,都是我们努力消减的对象。医疗急救不仅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和急救经验。面对AED,‘不会用’‘不敢用’都会影响使用效率。”廉思说。

  调查发现,在假设已经完全掌握AED使用方法后,大学生使用AED救助伤员的意愿会提高,90.28%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掌握AED操作知识时愿意使用AED。

  报告进一步显示,即使知晓心肺复苏和AED的相关知识,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他人时仍存在一定顾虑,其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急救能力没信心,怕出现失误,需要承担责任”。课题组认为,除相关急救知识培训宣传不到位、学生急救能力不足,现场急救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划分不清也是导致以上顾虑的重要因素。

  廉思表示,要使AED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中的各类群体都应当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国内急救事业作贡献。他建议,应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拓展多元化、多样化形式的教育与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急救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公众见义勇为;积极推广配置AED设备,加速急救观念普及和催化青年群体救援意愿。“高校与教育部门应当充当好宣传者与启蒙者的角色;各级医疗、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充当好反馈者与守卫者的角色;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充当好保障者和立法者的角色,助推当代青年群体在国民安全与急救健康素养方面的提升”。

  “只有整个社会都有急救的意识、氛围和技能,公众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融易新媒体,才不仅‘会救’‘敢救’,更是‘愿救’,从而真正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每个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廉思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近期热点

联合包裹宣布收购专业快速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MNX Global 10-28

上海梅林业绩大幅下滑背后:甩卖资金恶化的生猪养殖资产 借钱 10-28

美中嘉和IPO:“左手倒右手”或为粉饰报表 合作方石药集团突击 10-28

陕建股份应收1654亿存回收之虞 超百起诉讼缠身年支付诉讼费上 10-28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亚马逊发起备受关注的反垄断诉讼 10-28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