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3 08:53:41来源:融易新媒体
人们总是高估了近期(一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了长远(十年)的变化。
从vr到人工智能,从区块链到5g,这些年新技术的发展“完美符合”了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一开始总是被寄予厚望、拼命炒作哄抬,创业者和投资人一拥而上、生怕错失;接着终于泡沫破裂,市场刹那冰封低迷、跌入绝望谷底,追捧者一哄而散。新技术本身正是在这无人关注的深谷中步入真正沉稳爬升的成熟期。
人工智能现在就在这样的爬升期。
曾几何时,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国家刚刚制定人工智能大战略,科技创业者们意气风发,想要成为各行各业“门口的野蛮人”。
但是短短两年,这个故事好像忽然就停滞了。
对于大多数的人工智能创业者来说,面对的问题其实是一种“不对称”:懂技术的人不知道市场的需求和痛点,懂市场的人不知道到哪找技术,这是一种技需不对称。
技术型创业者往往陷入“炫技”的误区,他们念叨的常常是我有怎样了不起的技术,如果你问他“用户有什么需求,能帮用户解决什么迫在眉睫的问题”,回答就变得语焉不详。这样的创业思路,诞生了很多“看上去很酷、但并没多实用”的产品;
手上拿着锤子,往往看谁都像钉子。为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创业者,搞出来的往往都是锦上添花的伪需求——这个事情用人工智能很酷,但是不用也没啥。
就算你抓住了真实的需求,选对了方向,可是成功也不会立刻到来,你的算法要成熟,需要数据和时间,需要等和熬。
很多创业者喜欢引用亨利福特的话:永远不要问客户他的需求,因为他们只会说我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他们不知道有汽车)。
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汽车,那么很遗憾,当下的很多应用就像是一辆很笨重、很昂贵、常常出事故毛病的汽车,这种萌芽状态的汽车相对马没有体现出任何明显优势,那么用户凭什么买单?
数据要积累,算法要训练,算力要提升,整个系统要持续迭代……创业者根本不可能迎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高光时刻,迎接的只能是慢热、积累和等待。
但是资本等不起,尽管经历洗牌、市场上残留的好项目越来越多,但资金却不足了。
更何况,创业者要想在专业领域实现增长,面对的是专业的“深水区”,一个巨大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群体。
你想革同声传译的命,用人工智能实时翻译?放心吧,你首先会面对翻译们的同声抵制。你想取代金融会计人员,让各种交易结算智能实施?那你得看能不能过得了客户财务总监那一关?
如果被既得利益者挡住,人工智能就不能在专业领域真正落地,那么近一步的数据获取、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技需不对称,成熟要久等,资本等不起,行业有阻力——这是横亘在ai创业者面前的四座大山。
马云曾经说: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今天的人工智能创业者可能正面临着这样的处境。
但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二、猪圈里的落地
2018年,一场罕见的非洲猪瘟席卷了全球,中国受灾尤其严重,短短一年内生猪死亡已经突破1亿。
在疫苗研发出来之前,能做的只有第一时间切断感染源、第一时间监测疫情变化。
猪瘟一旦发生,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二师兄”的呼吸和体温会迅速发生变化,呼气声音出现异常,动作和姿势更是逐步奇诡,步胎僵硬,关节肿胀。
症状是有了,可是谁能24小时盯着猪群不放呢?谁又能第一时间准确识别猪呼吸声的异常,也许人家二师兄只是不凑巧感个冒?更何况,就算养猪户已经发现了不对劲,为了避免损失,他拖延发布呢?
在河南洛阳,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出来:如果使用人工智能呢,建立一套高速互联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声音识别、图像识别、音像智能分析,第一时间发现猪群异常情况?
这条路一旦走通,用人工智能的摄像头和录音设备去监控,可是比养猪户自己看着要靠谱多了。
基于这个思路,一个ai智慧养殖基地在当地建立了起来,擅长解读声音的某知名科技公司语音云扮演了技术角色,6个月时间第一批30头猪已经出栏。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都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但是现在却落地在了养猪场里,就像是丁磊养猪一般有点“不务正业”的意味。但这,或许就是一个靠谱的开始。三、去模拟“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