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8 13:23:13来源:融易新媒体
对中国的信息电子产业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大概都听过一个名词“缺芯少屏”,这个词汇专指的是我国的信息科技产业曾经面临的,极度依赖国外芯片与液晶面板的窘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生产基地,中国曾经因为国内液晶产业的羸弱,每年都被迫进口巨量的液晶面板。由于面板几乎占整个显示器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国内显示器厂商从韩国、日本乃至台湾省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的时候,都要耗费巨资,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亿美元,损失几乎等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
但是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有维持太久,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内厂商迅速崛起,撑起了国产液晶面板产业的天空,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了全球LCD面板产量最大的地区。据产能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新增 LCD 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到 2020年,全球液晶面板产量的40%以上将来自于中国。
液晶面板
但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代表中国面板依赖进口历史的彻底结束,依然有一道乌云笼罩在中国显示器面板产业的上空,那就是产业遭到“破坏性创新”,导致中国在液晶面板领域的努力毁于一旦。
所谓破坏性创新,就是使过去的经验技术积累,设备购置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全部归零的市场创新,或者说的更为简单一点,就是新技术对过去的技术形成了“降维打击”,导致旧的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淘汰,比如汽车就对交通出行领域进行了破坏性创新,使得整个马车产业彻底被时代抛弃。
中国在产业发展中也经历过类似的挫折,近的如苹果和安卓合力把手机带入智能机时代,一波收割了当年的波导等国产手机,不过最刻骨铭心的还是CRT(显像管)向LCD(液晶)液晶过渡的时代里,中国电视产业的大崩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彩色电视产业依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快速发展,迅速战胜外国通咯诶企业,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白电巨头。中国彩电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一,但是2004年,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新型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家电厂商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产业储备,无法大规模生产LCD面板,因此惨遭淘汰,开始了之后长期进口LCD面板的历史。
同样,虽然中国已经在液晶面板产业稳住了阵脚,但是下一代面板技术,也就是OLED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OLED,又被称为有机发光半导体,因其具有自发光、无穷高对比度、宽视角、低功耗、响应速度极快等特性,被普遍认为是替代LCD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OLED在拥有出色的画质优势外,还可以实现卷曲、透明、折叠、轻薄的柔性外观设计,三星与华为的折叠屏手机均是使用OLED技术实现的。
在国外,OLED的研发起步时间很早,1979年,美籍华人科学家邓青云发明OLED技术,1999年,Pioneer 公司发布全球第一款 OLED 产品;2005年,三星等厂商开始大举推进 OLED 技术,并在三星的高端手机领域广泛应用,并因为技术不成熟受到了许多差评,有些年岁的读者应该会对早期的“盖乐世大果粒屏”有所印象。不过代价虽然高昂,但是回报也是丰厚的,作为OLED技术的推广企业,三星在2018年之前,几乎垄断了整个OLED面板产业。
2013年,OLED电视规模化推向市场,这标志着OLED产业基本成型。截止至2018年,全球OLED产值规模达到了255亿美元。预测到2019年结束,全球OLED产值规模将达到了307.2亿美元。2020年,全球OLED产值规模将达500亿美元左右,并且超过LCD的出货量。pic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中国的面板产业,却未必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中国OLED产业起步比较晚,因此国内OLED产业链除了面板制造环节外,设备、材料等高毛利环节基本都掌控在美、日、韩等国外企业手中。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大声疾呼。“OLED包括发光材料、柔性PI膜、蒸镀设备、光学胶在内的关键材料设备目前基本都依赖进口,中国的OLED显示产业目前还是大而不强。”
OLED整条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为设备、半导体材料、元件组装,中游为面板制造,模组整合,下游为手机,电视,PC,VR等具体应用。其中大家关注最多的还是中游的面板制造,在这个领域,韩国的三星具有绝对的优势,几乎处于垄断地位,2018年,三星的OLED面板产量占据全世界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