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7 14:50:59来源:融易新媒体
直到现在,仍然有新玩家不断杀入智能音箱市场。
4月6号,OPPO在微博放出产品海报,透露将在近期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音箱产品。
对OPPO来说,这是继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路由器之后的又一落子,将帮助这家科技巨头从一家手机厂商,向5G和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融”产业生态,再次向前迈进一步。
但是,对于智能音箱这个细分市场来说,新玩家们已经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大局。
根据3月20日IDC发布的报告数据,在2019年,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三个品牌,在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份额占比之和,已经达到91%。
与此同时,根据易观咨询的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增长率,就将从以前每年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井喷式爆发,回归到20%左右的平滑增长。
这两组数据放到一起,意味着一个稳定的头部,已经形成。
如果没有意外,中国智能音箱的主格局,从此将成为ABM(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的“三国杀”。
而在接下来的“幸存者战场”,疫情之后,他们的竞争格局与产品策略,又将如何演化?
【1】
每一个行业的真正兴盛,都一定要走过一段生机勃勃却又残酷野蛮的“青春期”。
这也正是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现实经历。
它是一个能让淘金者疯狂的市场。
从2016年的10万台,到2019年的4589万台,短短3年时间,融易新媒体,出货量就增长了超过450倍。
但也是一个被“催熟”的市场。
全球智能音箱产业,始于2014年的亚马逊Echo。它只用了3年时间,就从零开始,硬生生开辟出一个单品销量高达2000万的全新市场,并引来了无数公司的追逐效仿。
在大洋彼岸,自2015年开始,腾讯、百度、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格力、海尔等家电霸主,小米、联想、华为等设备大厂,讯飞、思必驰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乃至猫王、小雅等垂直的初创团队,数十家公司从各个领域,陆续杀入战场。
然而,智能音箱并不是中国用户刚需,以智能音箱为中心的业务生态也尚未成形,这导致整个行业的起步极其惨淡。在2016年,全中国所有品牌的智能音箱销量总和,也只有不到10万台。
直到2017年双十一,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X1”率先祭出补贴利器,以99元的超低价击穿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销售超过100万台的智能音箱产品,终于引爆了中国智能音箱市场。
以此为起点,ABM三大品牌展开了贴身搏杀,一方面在产品形态、内容资源和服务生态等环节不断完善,一方面以惨烈的价格战,不惜代价争夺市场。
最终,如我们所见,智能音箱快速完成了规模普及,同时绝大多数玩家淘汰出局,三足鼎立格局成形。
尤其是天猫精灵,以87.9%的同比增长率,实现1561万台出货量,成为2019年的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冠军。
目前,整个中国的智能音箱存量已经超过7000万台,市场增长空间短期内已经非常有限,价格战的边际效用也急剧缩减。
正如前面提及的易观咨询预测,从2020年开始,市场的增长节奏将从此前的快速爆发,逐渐回归正常。
与此同时,在低价刺激的兴奋期过去以后,“快速催熟”的后遗症也会逐渐显现。
智能音箱如何真正服务好用户,让前期的用户建立使用习惯、增加使用场景、提高使用频率,回馈正面而不是负面的口碑,最终让智能音箱从一个非必须的“潮品”,转变为更多用户的刚需,将成为ABM在“下半场”的最大挑战。
等到“补课”完成,根基夯实,才是这个市场新一轮的高增长开启之时。
所以我们看到,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三家公司都已经默契地放缓了竞争节奏,收缩了补贴力度,转而在产品、内容、服务、生态等各方面加大力度。
【2】
进入ABM“三国杀”时代,也出现了另一个微妙的竞争格局转变。
智能音箱行业之所以倍受瞩目,关键原因在于,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
通过智能音箱,用户不需要动手,只用语音交互,就能够实现对冰箱、空调、电视、门禁乃至更多智能设备的控制。这意味着,它有望成为“万物互联”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用户流量入口。
正是因为这一战略意义,几乎所有关联行业的厂商,前期都或多或少参与了智能市场主导权的争夺。
这导致了整个行业生态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