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06:47:04来源:新媒体
而咖啡馆,首先正在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其次,县城里找不到其他风格鲜明的独立咖啡馆,自己的店会是独一无二的。李照林决定,就是它了。
虽是白手起家,他经济压力并不大。父母提供了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平时也偶尔接济,帮他付员工的工资。
对那时的李照林来说,“开店”的目的甚至不全是工作和赚钱,而更像是为自己打造一个空间,或者和朋友聚会的大本营。盈亏方面,能维持下去就足够了。
如今回头看做决定的过程,连李照林自己也觉得有些随意。后来常有人来问他,开咖啡馆的决策如此正确,是不是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
从结局去倒推起点,是大部人的思维惯性。但李照林只是答道,“我都没想着赚钱,怎么会去做调研呢?”
装修完成前半个月,李照林才决定开咖啡店
大部分人开咖啡馆,沿街是首选的位置。再不济,也要选在容易找到的位置,以保障最基础的存在感和客流量。
李照林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他还有个更重要的要求,希望门店带一个庭院。这样一能凸显出自己店和其他店的区别,二能在装修时有更多设计空间。找来找去,街边带庭院的门店,房租都超过了预算。
最终,只有一家位于建筑公司院内、闲置许久的店面,遭李照林看中了。他干脆舍弃了位置上的便利,租下这里。要走进一道铁门,才能看见他的“起风咖啡”招牌。
加上庭院,门店总面积有400多平米,月租金1000元出头。能以这个价格把这个偏僻的角落租出去,房东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店面刚租下时的样子
用李照林的话来说,整个店面的设计和装修,从硬装到软装,都是他“敲碎一点,填充一点”做出来的。
他从家里带来自己收集的泡泡玛特,做成一面展示墙;又请来画室的朋友,一起在墙壁上手绘卡通图案。还有工业风墙面、露营风桌椅、庭院秋千、种植的葡萄和紫藤萝、收养的小猫......有人评论说,“有一种隐居气质,一种归属感。”
但是,和全国大部分小县城一样,这里的咖啡文化还很稀薄。
李照林开店后才深刻体会到,喝咖啡作为一种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在常住人口多为儿童和老人的县城里,很难激起什么水花。即便对年轻人来说,一杯超过20元的饮品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购买力。在县城里,这类消费者的数量不多。
刚开始时,一天到店10个顾客就算生意好,生意不好或遇上封控的时候,一连数天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唯一的咖啡师觉得实在无聊,这样下去压力也大,半年后就辞职了。
安静无人的县城咖啡馆
那时候,李照林想着,店里已经有个员工,就不用亲自过去了。他在外面摆地摊、参加咖啡市集、改造“后备箱咖啡”,希望为门店做些宣传,但都没什么效果。
员工离职后,李照林不得不重新招聘咖啡师。但他算了算,在所有成本里,员工工资是占比最重的。既然没生意,不如节省掉这笔支出。他开始每天自己守店。
于是,他意识到第一个关键问题——员工只是在打工,老板才有心思和顾客互动。而在顾客心中,老板是这家店的代表。通过老板展示出的形象和风格,以及和顾客之间的紧密联结,才可以真正吸引住一些回头客。
同时,因为继承了前员工的无聊,李照林捡起了自己大学时的一项爱好,拍短视频。2018年,他拍过一期vlog(视频博客),意外遭推上抖音热门。那期vlog很短,内容也很简单,不过是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李照林也不明白它走红的原因。
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期视频火了后,有40多万的点赞量,还遭自己周围的朋友、同学刷到了。当时单纯拍着玩的李照林,没想着借此当“网红”,只觉得自己“很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