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20:25:20来源:新媒体
检察机关认为,作为“AI换脸”技术的使用者,虞某通过传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更多“不特定主体”个人信息遭侵害的社会危险性进一步扩大。因此,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在依法追究虞某刑事责任外,同时还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023年7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对这起公益诉讼案进行审理,这也是我国首例关于“AI换脸”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的审理判决。
2023年4月14日,杭州萧山区人民检察院决定对虞某“AI换脸”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立案,当日履行公告程序,公告期满,无适格主体提起诉讼。6月9日,检察机关依法对虞某提起民事公益诉讼。7月28日,该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公开审理。
在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虞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详细证据,包括公安机关对虞某所作的讯问、询问笔录、勘验记录、检查记录、鉴定意见,以及淫秽视频1200多部、图片1600多张等电子数据。
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一庭庭长肖芄:过去我们常常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实,但是随着深度合成技术以及新技术的运用,我们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新技术的不当应用或者是一种滥用,实际上冲击了我们社会公众主体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特别是在互联网空间这样一种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那么对于这种信任关系、社会关系的一种侵害,其实本身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损害。
杭州互联网法院经审理认为,虞某利用“AI换脸”技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事实确凿,因此支持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判令遭告虞某删除不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共60000元,这些款项将专门用于个人信息保护、人脸深度合成技术不当应用的治理等公益事项。
杭州互联网法院常务副院长朱敏明:任何一项新技术,首先这个技术它总是有中立性的,那么在技术本身我们是持接纳支持的这种态度,但是技术开发应用的目的,它必须是有利于全人类的公益,不能是为了这个技术,用于个人的不法牟利,然后侵犯其他公民、集体、国家、社会的合法权益,一旦越界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这个案子中因为由检察院来提起公益诉讼,然后法院来依法审判,充分发挥审判司法职能对新技术的规范。
技术无善恶但有边界
须在法律规制内使用
2023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判决遭告人虞某犯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三个月,并处罚金6万元。
“仅凭几张照片,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人。”从网络主播换脸女明星直播带货,再到换脸遭嫁接到淫秽视频中,滥用“AI换脸”技术实施各类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在灰色领域甚至违法犯罪领域滥用。那么,“AI换脸”技术的法律边界在哪里,又该如何规范和治理呢?
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一庭庭长肖芄:我们国家的民法典对于侵害他人,通过深度伪造方式侵害他人人身权益是有明确的规定的,禁止通过深度合成的方式去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权益,这是民法典的规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深度合成也有相关的规定,因为不管是面部的一个替换还是声音的替换,它实际上都需要收集公民的个人信息,那么这些都是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特别保护的敏感的生物识别信息。
我国目前除了“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2023年正式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强调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要确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
注意!“AI换脸”用来搞笑也存法律风险
法官认为,“AI换脸”技术即便只是用来搞笑或者制作恶搞照片,也有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名誉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而“AI换脸”技术的滥用,看似是对遭侵害的个人的人格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的侵害,实际上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践踏,是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清朗的网络空间的挑战。
杭州互联网法院常务副院长朱敏明: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专门针对这项新技术的法律法规会有所滞后,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国家整个的法治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每个人你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它的原则性规定都是已经比较健全了。我想正常人都是能够判断得出来的,你去运用这项新技术,你的目的是有益于整个人类,有利于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福祉的提升,还是说为了个人谋取不当的利益。那么我就想把握好这个界限,这些新技术都是能够为我们美好生活服务的。
,融易新媒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