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7:28:02来源:互联网
美国院士称复现室温超导:但被指出三个“破绽”!
2023年6月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拉塞尔·海姆利(RussellHemley)教授团队在预印本平台arxiv发表论文称,其研究支持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RangaDias)团队3月在《自然》发表的研究结论,即氮掺杂氢化镥材料可以在近常压下实现室温超导。美国院士称复现室温超导!
这一结果让迪亚斯甚为兴奋。6月13日,他在推特上表示,“我对这项工作感到满意,它复制并证实了我们的工作。”
但有专家指出,目前6月9日发布的这篇文章有三个“破绽”,包括:电阻转变太突然、太陡了,这违反了超导现象的基本认知;文章图片上显示的电极等形状很不规范,甚至可以用糟糕二字来形容;超导不是说电阻掉一下就是超导,还需要其他更本征的性质,特别是磁性质。
今年3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迪亚斯(Ranga Dias)及其团队宣布发现“近常压室温超导材料”,引发学界关注。但很快该研究就被包括南京大学闻海虎教授团队在内的三个中国团队分别证伪——三个团队均未能复现迪亚斯的实验。
海姆利是国际高压领域著名专家,目前是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也与迪亚斯团队有长期的合作。
而此前,南京大学教授闻海虎团队于5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称,在高达40.1GPa的压力下和低至2K条件下,氮掺杂氢化镥材料都不存在超导电性,更谈不上常压下的室温超导。
此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力玲团队及合作者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毛河光团队合作,于5月16日在期刊《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与辐射》(MRE)发表的研究中采用了与迪亚斯报道的相同的方法制备了样品并进行了测量,融易新媒体,并未发现氮掺杂氢化镥样品的高温超导性质。
海姆利团队预印本论文截图
同款实验材料
在海姆利团队的论文中提及,他们使用了迪亚斯提供的氮掺杂氢化镥材料。作者称,超导材料的成功合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品制备的细节。这些细节不同,决定了结果的差异,即使是采用迪亚斯团队的制作方式,也只有35%的成功率。但是文章中并未解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他们对比了闻海虎团队和迪亚斯团队的材料制备细节:两者只有压力相同,温度和原材料都不同。闻海虎团队用了比例为2:8的氯化铵(NH4Cl)和氢化钙(CaH2)作为氮源和氢源,在573-623K下与镥金属反应;迪亚斯团队用的是1:99的氮气/氢气混合物在338K下与镥箔发生反应。美国院士称复现室温超导!
文章没有对孙力玲团队采用迪亚斯相同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行评价。
据闻海虎此前对《中国科学报》的解释,《自然》杂志在其论文发表之前,曾将其稿件给迪亚斯看过,后者给出的解释正是两者样品不完全一致。然而,在实际的凝聚态物理实验中,很难说能够制造出绝对完全一样的样品,而闻海虎团队用了X光衍射和拉曼测量证明,两种氮掺杂氢化镥材料的结构几乎一致。
早在3月份和5月份,《中国科学报》就联系过迪亚斯,但并未得到其回应,不过这次他爽快回应了。
迪亚斯回复说,中国团队没有正确制备或测试这种氮掺杂氢化镥材料,“我们承认,复制(实验)过程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伴随着无数挫折。我们从第一手经验出发,在多个实验室严谨工作3年多才实现了我们的突破。”
同时,迪亚斯暗示其他团队的验证工作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他们报告的时间框架只有较短的几周,而我们自己的研究涉及广泛而细致的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拉塞尔·海姆利(Russell Hemley)。图源:康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