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7 16:04:55来源:互联网
图为建阳区麻沙司法所工作人员在水南村法治广场给村民讲解防电信诈骗知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莹 通讯员 林清耀 文/图
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司法局围绕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以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和大渚村为试点村,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为保障,以综合治理、道德评判、法律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满足群众要知道、要参与、要作主、要监督、要满意为目标的“1335”乡村治理实践,以司法助乡村善治、促乡村振兴。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只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大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适应当前深刻变革的乡村社会形态,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福建省南平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邵福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7月,水南村、西郊村和大渚村均被列为福建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交上了一份司法行政系统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南平答卷”,成绩亮眼。
党建引领 把稳乡村治理“方向盘”
2018年,麻沙镇水南村还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换届选举一度无法完成。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这是我在走访水南村干部群众时得到的普遍反映。”南平市委组织部选派到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刘勋说,为切实解决党组织力量涣散问题,水南村被列为市委书记挂点帮扶联系村,并在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三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重新组建村“两委”。
与此同时,南平市司法局开展法治扶贫,组织局领导、业务骨干聚焦村干部权力运行,指导推行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强化村干部法治思维塑造,重点将村“两委”干部、老党员、老村干等培育成为“法治带头人”,有效提高基层依法治理能力,逐步把农村群众培养成为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明白人”。
通过新一届全体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水南村逐步形成了支部“独唱”向党群“合唱”转、群众“看戏”向群众“唱戏”转、“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难以约束”向“自觉遵守”转的良好治理态势。如今的水南村,已“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该村特色产业葡萄年总产值今年预计将达4000万元,惠及全体村民。
为巩固基层党组织力量,南平市司法局还建立了市县乡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保障乡村有效治理三级联动工作联络组,推动市县两级机关干部下沉基层司法所,践行“一线工作法”,实施开展“所村共建”,通过基层司法所与村支部组织联建、活动联搞、党课联上等举措,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工作互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主要载体,指导形成“群众出题、支部领题、党员答题”的“党建+”工作模式。
截至目前,南平市司法局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扶贫等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0余项,受众5000余人次。2019年7月,水南村党支部和西郊村党支部分别被南平市委组织部确认为全市首批红星村党组织。
“三治”融合 奏响乡村治理“协奏曲”
“感谢村支书帮我们两家解开了多年的疙瘩。”近日,在兴田镇西郊村“百姓评议团”调解室里,两户因土地问题引发争执的村民终于在调解书上签字。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村党支部书记、村首席调解员肖传炳表示“很有成就感”。
2018年以来,随着西郊村发展项目的先后落地,在用地征地、土地流转等方面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村民和谐、村级稳定面临巨大压力。
2019年4月,兴田镇在南平市司法局的引导下将群众评议机制引入纠纷调处,建立西郊村“百姓评议团”,开展入户上门评议,让群众自断“家务事”,直接参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目前,评议团已经成功调解纠纷11起。“我们希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自治空间,依法给村民提供一个评理说事的平台。”兴田镇党委书记陈勇说。
为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南平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并建好综合治理、道德评判、法律服务“三个”平台,将“三治”内容具体化、实体化、项目化,推动治理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
南平市司法局积极推行“四位一体五职能,岗位补贴加奖励”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协理员机制,整合治保委员会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公共法律服务协理员于一人,履行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矫正安帮、法律指引五项职责,并指导水南村、西郊村、大渚村建成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2348法律服务热线、“南平市掌上12348”微信公众服务三大平台协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