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4 14:04:40来源:互联网
对数字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留足发展空间。完善严重失信名单管理制度,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数字文化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评价、权益分配和维护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价值实现。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创新发展。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受益于数字赋能,我国文化产业的“蛋糕”正越做越大。
近日,有关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政出台,更是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这一新政即《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
《意见》强调,对数字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留足发展空间。
扶持政策密集出台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近年来,涉及数字文化产业的政策文件频频出台。仅就2020年而言,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等先后印发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等文件,在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引导产业复苏和创新发展中,为数字文化产业均留有“一席之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而此次出台《意见》的文化和旅游部,也并非第一次聚焦数字文化产业,早在2017年,原文化部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出台后,“业界反响热烈,在全社会形成了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和促进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说。
驱动经济促进就业
为何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的数字文化产业如此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对就业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近日发布的《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文化科技报告》)显示,随着5G商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新一轮的技术爆发将加速向文化产业渗透。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产业链加速循环,同时,文化内循环的加速对推动实体经济内循环起到提质、升级、增效的驱动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建华认为,要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将新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看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不仅能够显著地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数字文化产业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也值得重视。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报告(2020)》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中四个典型领域——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的调研估算,发现在这些领域总体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其中仅全职就业就约有1145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说,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等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促进就业意义重大。从广度上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几乎所有对该行业感兴趣的劳动力都可成为从业者。从深度上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又是一个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尤其是研发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国实现产业转型,缓解劳动力市场中人才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内容为王质量为先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