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2 15:24:32来源:互联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稽查专员张晋京提出三点思考:第一,法规制度怎样能够更好地与政策规划相协同、相配套;第二,怎样通过完善技术法规更有利于科学创新和引导消费者更好选用营养健康的食品;第三,怎样坚持问题导向,对目前存在的与营养健康相关的食品问题建立长效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各方努力,使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公众健康。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指出,食品安全领域应该率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学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准绳,建立一个风险分析框架,从农田到餐桌建立优先监控名单,整合食品安全体系,从以最终产品检验过渡到以过程监管,整体上改善我国食品风险监测水平。
大会主题发言由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华琳教授主持。
关于食品安全法治发展方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副司长任端平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确定“十四五”规划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施;第三,深入研究完善食品安全法治基础理论和重要基础制度;第四,强化刑事民事行政基础性法律及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的支撑;第五,研究破解食品安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六,抓紧研究解决食品安全执法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军认为,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在市场层面应当自救与互救并行;在社会层面应当自律和共赢并举,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的共同体;在政府层面应当输血和造血并重,用好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手,政府掌舵,社会划桨,形成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赖红军介绍了近三年来食品安全检察公益诉讼实践的基本情况指出,目前存在的民事公益诉讼中提起惩罚性赔偿的法律依据尚不明晰,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是否以产生实际损害为认定要件,惩罚性赔偿计算基数等问题。建议应当制定专门的公益诉讼法更符合公益司法保护实践的需要,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制度也应纳入其中,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系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指出,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各方面共同针对企业,将企业当做“猫捉老鼠”中的“老鼠”。王教授认为这种监管体系需要改革,应当将企业也纳为监管主体,作为“猫”的一份子,共同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这一“老鼠”。总结来说,就是将监管体系从外部的被动的监管转变为自觉的内在的监管,改变“猫捉老鼠”旧格局,生产经营者不应沦落为“鼠”,而应升华为“猫”。
美团食品安全高级总监丁冬就“疫情经济与平台食品安全治理实践”作了演讲。
专题研讨分为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主题分别为“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法治建设与食品产业协调发展”和“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放管服’改革创新实践”。
圆桌论坛上,代表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实务经验,就国际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疫情状态下安全的公平正义、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主体责任、信用监管在食品安全法治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企业角度的食品安全微观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路磊宣读了中国食品安全法治论坛(2020)会议共识。与会者认为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了食品安全防疫创新治理的“中国之治”;法治建设是推进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增强食品行业发展活力的重要环境保障;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基本路径保障。
,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