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5 17:20:28来源:互联网
2009年9月迈入法学之门,是过往30年里改变我命运轨迹的一次重要选择。从一个法科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律师,时光所镌刻的不仅是身份的变化,还有那一天天过出来的日子和一步步走出来的人生。可回忆易逝,我深知,想要真正留住这过往的岁月,唯有记录方可永恒。
写作即是一种记录。之前,我在一些场合和文章里都谈过法律人记录、写作的功用,例如梳理知识、总结经验、传播观点、彰显专业等等。这些功用都是针对产出法律专业文章而言的,形成的是一个个专业的法律观点,塑造的是一位专业法律人的形象,于自身必有助益,很大程度上也是利他的,即给读者提供专业见解上的借鉴。
其实,还有一种记录是以“我”为中心的,是非常个人化的,是关乎作者心迹和心灵的,笔调或温润,或惆怅。我很在意,也很重视这些记录。殊不知,形成这种文字的灵感是转瞬即逝的。时光易逝,我们每个人终将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那么,何以证明我们曾在这片土地上呼吸过呢?也许,唯有文字。
每一个字,都是我们呼吸的频率;每一个字,都是我们思考的痕迹。否则就像罗卫东教授所说的:“如果你的笔不能及时记录下行踪,留住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忙忙碌碌就转化为浑浑噩噩了。”
人生在于过程,生命在于记录。当身体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点点衰退,当心灵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日常劳作,我才意识到最值得珍视的不是那些天高地远的虚无缥缈,而是那些岁月河流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点点滴滴的情感和思绪,那些快乐、挫折和苦恼,那些努力、奋进和思考。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构成了日子,也成了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是赞成这般人生观,我很欣赏叔本华写过的一句话,“我们一生的前四十年提供文本,后三十年提供对文本的注释;注释帮我们正确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与逻辑关系,明了其结论,欣赏其精微”。这便是我们在年轻时以“自产”的文字赋予一生的功用与意义。
由此,我将这类记录也作为写作的一类文体。这种文章即使不算厚积薄发的“产物”,起码也是有感而发。哪怕自己写的在别人看来仅是一篇篇与他人没多大干系的日记,但只要这是我们裨益终身的兴趣,它就一定生机盎然。
何况,法学与法律工作是我的挚爱。我对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有着深深的认同,我愿将它们镶嵌进自己整个人生的故事里,让它们变成我人生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躬耕于此多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记录的很多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我行走的轨迹,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注定使我终身难忘。此刻我突然想起,每每写到憾事、悲事时,痛彻心扉之感不住外泄,“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蔡崇达语)。感谢那些事,和经历那些事的日子。若它们成为一片苍茫的往事,甚至了无痕迹,我将无法接受,也会无比焦虑。所以我必须记录。
如今,它们以铅字的形式存在,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我便心安了,是它们让我确信——当我们告老还乡含饴弄孙的时候,当我们年老体迈回首往事的时候,当我们久卧病榻眺望窗外最后一片落叶的时候,我依然可以追忆往事,且有迹可循,有料可查。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一部辉煌、璀璨的“大书”,但我们每个人各自都是一部“书”。倘若日子没有目标地流逝,那就过成了散乱的片段。但如果我们凝聚每一日的努力,以文字的形式实时且用心地记录,我们就能活成“书”的模样,它精炼,它深刻,它永恒,它让个体的生命永不相忘。
时至今日,凡是被记录的,皆为我人生底色,这种回味犹新的踏实感不断指引我前行之路。
于是,30岁以前要记录,30岁以后更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