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9 07:10:44来源:融易新媒体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9月25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有关公共法律服务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制定出台经历怎样的过程?《条例》的主要制度设计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玉君。
“《条例》的出台,将我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王玉君认为,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条例》的制定出台,对于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全面依法治省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历经多次论证修改
“2015年,我省在全国最早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系统提出了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路措施。经过5年多努力,我省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省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达到8.3万个,法律服务人员达到32.4万人,建成法治宣传教育阵地3.5万个,2019年办理法律服务事项超过900万件。通过地方立法可把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或成果固化下来,强化法治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王玉君说。
王玉君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省委书记刘家义曾专门作出批示,省委常委会将制定《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并定期调度,省人大常委会将其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去年8月,省司法厅在总结近年来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基础上,经过调研论证起草了《条例》初稿,并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内征求了意见;9月配合省人大立法基地完成了立法前评估。今年,山东省司法厅会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工作专班,专门负责条例草案起草工作。4月份,组织省内知名法学教授、资深法律服务人员等专家,对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条例》框架结构等进行了专门论证。4月至9月,会同省人大有关部门,先后赴济南、青岛、淄博等10个市开展调研,察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等31个,召开座谈会11次,听取了21类相关部门单位、行业协会以及人大代表、立法顾问、律师、公证员等300余人的意见建议,并先后在省司法厅和省人大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对初稿进行了12次集中修改。5月底,形成会签稿送27个相关部门单位会签,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后形成了《条例》草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依照法定程序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多次论证修改,进行了两次审议,于9月25日正式表决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补齐短板解决难题
“虽然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平衡,实体、热线、网络三个平台融合度不高,集约化智能化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条例》针对性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对于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工作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王玉君说。
王玉君介绍,《条例》共7章49条,分为总则、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保障激励、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界定公共法律服务的基本概念和责任主体,明确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要求和目标,规范公共法律服务提供内容,加强保障激励措施,强化工作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条例》对服务设施建设予以法定化并明确具体要求,明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场所设置,对实体平台的选址、设计、名称等作出规定,对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以及“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提出要求,必将有力促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法律服务包含哪些内容,能提供哪些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条例》明确了无偿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范围,规定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提供的服务项目,对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法治体检”提出要求,有利于群众“按图索骥”。
针对目前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不系统、各部门“单打独斗”的问题,《条例》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司法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团体、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的各自职责,必将实现由司法行政部门一家“独唱”到各相关部门单位多家“大合唱”的转变。针对目前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条例》为各类人员“量身定制”不同的激励措施,如建立积分制度和诚信档案,明确了具体的激励措施,必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公共法律服务事业。
整合资源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