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0 03:06:58来源:融易新媒体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边境上治安好,环境美,我们一家可以团聚在边境上创业,感到很温暖、很幸福,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小康生活。”9月27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村民杨德才站在自家“赐福农庄”农家乐前,向前来采访的《法治日报》记者说起自己的生活变化时,内心难掩感慨。
临沧市因毗邻澜沧江而得名,所辖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镇康县与缅甸接壤,其中44个行政村为沿边村寨。
2019年5月,临沧市在沧源、耿马、镇康3县脱贫摘帽基础上,启动沿边小康村建设。
如今沿着临沧市290多公里边境线,从镇康过耿马再到沧源,241个自然村的“沿边小康村”正在兴起,杨德才就是这“沿边小康村”建设的既得利益者。
记者了解到,杨德才的“赐福农庄”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源源不断的客流给农家乐带来了超过10万元的收入,美好生活触手可及,让这个边境上的4口之家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守边人”从脱贫奔小康
刺树丫口自然村距中缅边境线仅50米,被誉为“百里边关第一哨”,是镇康县域内最抵边的村寨,也曾是南伞镇最边远贫穷的村寨之一。“水从天上来,地无三尺平,出门石旮旯,姑娘往外嫁。这是我们寨子曾经最生动的写照。”杨德才说,受制于贫瘠的自然资源,自己和丈夫过去常年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一家人一年到头少有团聚的时光。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如今村里道路硬化了、网络覆盖了、喝水不用挑、看病不用愁,村子如今的模样是我们以前从没想到的。”在杨德才看来,村子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在沿边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村里还陆续建起了观城平台、戍边馆、红旗大道、巡边栈道,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边境上的刺树丫口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记者在刺树丫口自然村看到,该村村寨面貌焕然一新,红色的戍边馆威武大气。
据红岩村党总支书记雷光锋介绍,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刺树丫口一直是红岩最困难的自然村,“沿边小康村”建设让它终于“咸鱼翻身”。
刺树丫口喀斯特地貌明显,76户人家一度有建档立卡户60户。这里人从小就得背水吃,农户为此普遍养骡子,他们吃屋檐流下的雨水很有经验,都知道不吃“头道雨水”。2017年,进村道路硬化。2019年,刺树丫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一万五千多元,星罗棋布的小水窖也让吃水不再难。
脱贫不是奋斗终点,巩固成果要继续发展才行。刺树丫口下一步怎么办?雷光锋在思考。临沧镇康、耿马、沧源3个县与缅甸接壤,沿边村寨涉及1.91万户7.62万人,少数民族4.2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57人。2018年临沧沿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2元。2019年6月,临沧出台沿边小康村建设《实施方案》。
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沿边小康村是突破口和切入点之一,让世世代代的“守边人”先奔小康,才体现“人民至上”。
临沧以沿边公路作为小康村建设的突破口,着力构建道路、产业和组织“三套系统”,打造产业支撑、文旅融合、人口聚集、口岸和边境贸易、睦邻友好五种类型的沿边小康村。为此实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抓共管,每个边境乡镇派1名处级工作队长和1名工作队员;每个沿边村(社区)派1名科级工作队长和2名工作队员。与此同时,要求市里各部门将不低于五分之一的项目资金,投入沿边小康村。
多管齐下建设一样也不落下
李明所在的莱片村距离缅甸南邓特区只有3.4公里,是世居佤族村寨。芒卡镇党委书记杨水清介绍,作为沿边乡镇,镇里从2016年开始发展沃柑产业,如今全镇有7200多亩基地,去年产量460多吨,今年达2500多吨。他说:“沃柑产业撑起了沿边小康村的钱袋子。”
来芒卡投资种沃柑的四川人张家林,种水果20年。他介绍,芒卡的基地以前是撂荒地,石旮旯里种苞谷都困难。但这里日照时间每天10多个小时,山坡地透水排水效果好,土壤微酸性正适合沃柑生长。通过规模化连片改造,撂荒地变成“山岭梯田”,沃柑喝上山泉水。张家林说,种沃柑从田间管理到采摘再到后期包装都需要人,当地佤族群众家门口就能务工,今年预计会开出工资1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