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22 14:07:35来源:融易新媒体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中医勇士战疫魔——记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有这样一支抗疫队伍:他们只有35人,却是最早驰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他们勇战“红区”、奋力坚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66天治愈百余名重症、危重症患者,为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作出重要贡献。
这支曾为武汉负重前行的力量,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他们逆行的美丽身影,被患者牢记,更被国人铭记。
4月7日,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等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3名队员圆满完成援助湖北医疗任务,抵达北京西站。新华社发
直面疫情“风暴眼”
忆起7个多月前出征的情景,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仍难掩激动。彼时临近春节,病毒肆虐,武汉医疗资源日益紧张。
“中医必须第一时间介入!我带队!”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驰援号召,黄璐琦第一个请战;短短半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300多人主动请缨。
大年初一,包括呼吸、急诊、ICU等科室人员在内的25人组成先期队伍,携带近80箱防疫物资,向武汉开拔。从队伍组建到出发,不到10小时。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疫情的“风暴眼”,重症救治的“主战场”。
2月5日,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左)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即将出院的病人合影。新华社发
抵达当晚,黄璐琦立即向医院提出:由中医医疗队接管一个病区。“我们有医生护士全套人马,希望给我们一块阵地,我们做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来!”
经再次请求,南一区成为医疗队的“责任田”。这是中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首次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重症病区。“我行医几十年,西医能做到的事我同样能做到!”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说。
缺少中药,病房潮湿阴冷,重症患者多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重重困难,浇不灭医疗队的昂扬斗志:医护齐上阵清洁病区,替患者清洗便盆、尿壶,为卧床患者擦身、换床单;迅速搭建中药供应保障平台;24小时轮班、三班倒开展救治……
接管病区6天后,首批重症患者治愈出院。不到一个月,病房景象焕然一新,能下床自主活动的病人越来越多,高流量吸氧机几乎不再启动。
“哪里患者最重,我们就到哪里去。”“力争所有患者无论多重都要想办法治愈,不留遗憾!”这就是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决心与担当。
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右一穿防护服者)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房内查看病人情况。新华社发
分秒必争找寻“中医答案”
医疗队收治的第一批30名患者大部分病情很重,他们大口大口地吸氧,虚弱得几乎不能下床。同一时间,不光金银潭,整个武汉都在与疫魔艰难抗争。
“必须尽快拿出有效治疗方案和药方!”抵汉第二天,身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黄璐琦、仝小林院士组织医疗队专家和湖北当地医院专家讨论,根据巡诊、查房和当地救治经验修订救治方案;又与后方专家连线讨论,最终形成新版中医诊疗方案。该方案被纳入第四版国家诊疗方案,开创了应用中医药对患者进行分层诊疗的新模式。
诊脉、查舌苔、开方……中医重视个体,讲究一人一策、辨证论治,但疫病并非没有普遍规律可寻。要拯救更多患者,必须尽快拿出“核心方”。
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新华社发
每天开会分析病例、讨论救治方案;回到驻地马上整理当天病案,完善诊疗方案……医疗队边救治、边总结,还与后方科研攻关组共享临床数据、合力研究,从中医药几千年疫病防治理论和临床救治实践中找答案,不到两周,就开发出治疗重型新冠肺炎的有效方剂——化湿败毒方,临床救治效率不断提高。
通过服用中药,患者的气短和喘憋有了明显改善;针灸、穴位贴敷灸、耳穴压丸等中医疗法效果显著,受到患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