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27 15:58:26来源:融易新媒体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今天21时8分,一架国际航班临时调整从杭州入境。该批旅客需接受检验检疫医学排查,请站内检查人员在工作中予以配合,并做好个人防护……”除夕当晚,杭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接到涉疫航班入境风险提示。
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来袭,站长王侣仁连夜组织召开特殊勤务分析会,启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组建党员突击小组,带队伍圆满完成任务。随后又抢抓黄金时间,总结工作经验,在全国率先设置“入境人员信息申报码”扫码申报点,率先做到入境人员“先扫码,再验放”“一人一码百分百覆盖”,为地方政府在旅客入境后实施跟踪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在联合抗击疫情工作中彰显了“边检作为”。
在战“疫”最前沿,无数像王侣仁一样的国门卫士以匠心致初心,把技术作“针”,用数据引“线”,在抗疫的隐形战场上做实绣花功夫,为紧张有序的战斗织就一张坚实的“信息保障网”。在平时,他们驻守祖国口岸边境,扎根信息排查岗位潜心钻研,铸大数据为剑,斩获“蛇头”“红通”等违法犯罪分子,践行着“不该进来的绝对进不来,不该出去的一个也出不去”的铿锵誓言。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上海、杭州、厦门、满洲里多地出入境口岸探访国门卫士们的匠心足迹。
国门战“疫”
“排查有广度、分析有深度、统计有精度、推送有速度”。走进上海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疫情数据排查专班办公室,鲜红的标语映入眼帘,最后两个字眼“速度”在边检民警心头分量千钧。
随着国际疫情的升级蔓延,加之3月25日零时起,上海虹桥机场此前所有国际、港澳台航班转场至浦东机场运营,这里已然成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
“抢到时间,就多一份跑赢疫情的可能!”对于上海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十五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陆卿来说,疫情防控就是一场战场前移的“信息战”。在他的带领下,50名业务骨干迅速组建疫情排查专班,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研判相关出入境人员动态轨迹。同时将排查结果及时推送海关等单位,形成精准有效的防控海外疫情输入管理闭环。
“从接到航班旅客预报信息那一秒,陆卿就必须带领组员们火力全开,航班上每一名旅客应查尽查,只为提前锁定‘重点人员’”。
往往一架航班留给民警的排查时间十分有限。这时,一向慢条斯理的陆卿,语速和动作都会变成平时的1.5倍,疾步穿梭在办公区域之间,丝毫看不出“白+黑”“7×24”连轴转状态下的疲倦。
在“陆卿们”的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边检机关疫情排查专班已累计向口岸海关检疫部门和上海市联防联控机制推送共享从境外重点疫情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的信息数万条,海关和卫健部门从中发现输入性病例百余例。
“一条有价值数据链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数据的收集、碰撞和推理,有时候方向不对甚至会事倍功半。但是,当看到广大市民能自由自在地出行,小学生又可以欢快地上学,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复市,我就知道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陆卿说。
“火线”审查
“海哥,入境前台报说有待处理事件,需要支援!”
“海哥,这本证件帮忙确认下有没有问题。”
“海哥,给我讲解下这个案件是怎么查获的吧!”
在厦门高崎机场边检执勤区域,来自出入境前台执勤六队民警的呼唤不断从电话、对讲机中传来。
“海哥”,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名叫陈清海,是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高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六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
大家称他“海哥”,不光由于他名字中带个“海”字,更是因为陈清海曾先后三次担任出入境审查官,有着“远渡重洋、漂洋过海”的驻外经历,同时也是对他二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钻研工作的一份敬佩。
2009年9月,陈清海临危受命,作为第一批受公安部、外交部指派的出入境审查官前往阿富汗。接到任务时,他的儿子刚出生不久,心中虽有不舍,但他毅然决然踏上了只身赴阿富汗的征程。
2010年4月的一天,陈清海亲身经历了一次生死。当天,他像往常一样在领事部开展签证审查工作,突然遭遇暴力袭击,头部、口鼻和胸腹多处受伤,鲜血四溅。经过数小时抢救才转危为安。回国后,他却对受伤一事只字未提。直到十年之后,同事从硬盘图库中找资料时,才看到他负伤时的照片。当大家纷纷询问他伤情时,他笑着说:“身体早没事了!在阿富汗,危险无处不在,能在炮火硝烟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也是难得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