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6 10:28:50来源:融易新媒体
2020年5月28日,万众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表决通过,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撰过程历经几代人,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7编正文,以及附则,共1260条,涉及每个人从孕育到死亡的所有方面权益,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可以说,民法典的诞生,就像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法治中国征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70多年来,从颁布婚姻法到形成2万多部法律法规,从强调严格执法到建设法治政府,从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到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法运动到建设法治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恢宏图景不断绘就,法治中国建设伴随着时代号角阔步前行。
一 法治建设显成效
法官,在人们印象中大都是在法庭上正襟危坐,手握法槌定分止争。然而,有那么一群法官需要时常走出法院大楼,背着国徽去开庭。在高山峡谷、雪原草地、田间地头、海岛渔村,都能看到他们主持正义的身影。这些基层法官身后的国徽,彰显的是法治的尊严和公平,映照的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点滴进步和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首先废除国民党旧法统,从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法制。我们有过法制建设的筑基搭台,也有过法治不彰的沉痛教训,有过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有过司法改革的艰难破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探索中日臻完善,全面依法治国在实践中铿锵前行。
法律体系已成形。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有法律27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1.2万多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
法治政府稳推进。行政机关是执法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行政法规的执法工作,都是由行政机关来实施。政府执法的效果,关系到法治能否落到实处。现在,《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设定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各级政府公正严明、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已经树立起来。
司法改革彰正义。司法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70多年来,司法体制与新中国一同进步、日益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得到有效保障,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一批冤假错案沉冤昭雪,阳光司法让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网站公开的文书总量超过9500万篇,访问总量超过450亿人次。
法治观念入人心。《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阳光下的法庭》……这些颇具知名度的法治题材影视作品,是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注脚。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诚信仰。1986年以来,我国开展全面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已连续实施了7个五年普法规划,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广泛普及,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明显增强。
新中国的法治大厦,是在法制废墟和人治积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程充满艰辛,成就影响深远。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实现了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历史性飞跃,完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 法治道路坚定走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法律在定国安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文化、地域、习俗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世界上形成了不同的法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华法系、欧洲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等。当苏联、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形成了社会主义法系与资本主义法系两大阵营。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资本主义法治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分权制衡等理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由于指导思想、经济基础、组织原则、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别,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法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