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6 14:28:43来源:融易新媒体
新华社天津7月25日电(记者刘惟真、尹思源)“内部指标”能帮孩子打算外登科、“刷单兼职”可在暑假月入上万元……跟着各地高考后果连续发布,一些机构也“蹭”起了高考“热度”,五花八门的“陷阱”开始袍笏登场,一不注意就大概落入“圈套”,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不给非法分子可乘之机。
网站“鱼龙稠浊”,当心诈骗“圈套”
各地高考后果相继“出炉”,不少考生与家长忙于从网上查询分数信息、报名介入志愿填报向导等操纵,很容易忽视对小我私家书息的掩护。
一位网友“吐槽”称,本身的一位亲戚曾在填报几所专科院校后,接到了自称是某本科学校扩招认真人的电话,宣称可让其“花高价”上本科。在用小我私家手机举办接洽后,还加了微信、提供了所谓“招生电话”。但查询电话后却发明,对方是一家早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
专家指出,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由于高考后部门家长但愿孩子可以或许进入更好的学校,往往容易“乱投医”,误入诈骗“圈套”,给犯法分子留有可乘之机。
“一方面考生和家长要在正规的网站和App上查询信息、填报志愿,最大限度地防备信息泄露;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御意识,在收到来历不明的动静时通过官方渠道查证,不要等闲相信通过‘交赞助费’等方法可以或许到未到达分数线的学校就读的骗局。”天津华盛理状师事务所高级合资人胡明说。
“套路”频现,盯上考生钱袋子
高考竣事、暑期光降,不少考生但愿操作假期举办兼职事情。疫情期间未便外出,一些学生容易被误导从事看似“低本钱、回报快、利润高”的“刷单”事情。
高考生李伟(假名)向记者吐露:“测验竣事后本想赚点零费钱,所以找到了‘刷单’的兼职事情。最开始一单完成后,对方把钱退还给了我,厥后开始让我做任务,说是任务没完成不能退款。陆连续续受骗了三千多元,也不敢和家长说。”
另外,部门非正规的志愿填报机构平台披上了大数据阐明的“外衣”,实际却存在太过宣传、“忽悠”考生之嫌。
记者在网上搜索“精准填报志愿指导”发明,不少网上机构打出“以大数据为依托,一分都不挥霍”的宣传标语,吸引考生眼球;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高考志愿”,数十个App显示有“一对一向导”、登科概率阐明等成果,部门平台还可提供性格测试和专业就业率阐明。
这些向导机构和看起来“多才多艺”的App,是否真的拥有“预判”本领?
记者采访多位曾经通过付费志愿填报向导机构填报志愿的考生发明,不罕用户诉苦本身虽为填报志愿下了“血本”,但钱花得“不值得”。
2019年介入高考的刘丽(假名)对记者说,本身考后花高价购置了一张某指导机构的VIP卡。“内里只有一些积年的招考信息,老师所发起的保底志愿也都是一些分数较低的学校,详细阐明和填报志愿照旧要靠本身。”固然交了上千元,但刘丽以为实际用处不大,“感受交了‘智商税’”。
专家提醒,平台大数据阐明所获得的功效是填报志愿的参考之一而非“独一”,家长应辅佐考生团结自身乐趣拿手及分数环境,在遍及听取意见、相识往年报考环境的基本上做出理性选择。
网络管理、维权挽损需“两手抓”
针对招考陷阱格式繁多问题,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发起,考生和家长应成立起评估风险、留存证据的习惯,一旦发明“中计”,要实时维权,只管挽回损失。
“在大都消费纠纷中,消费者维权容易遭遇取证难的问题。发起考生和家长要有证据意识,实时生存通话记录、电子条约、宣传质料等证据信息,以便后续碰着问题时依法维权,掩护自身权益。”陈旭辉说。
另外,胡明等受访专家暗示,用户信息和工业安全的掩护有赖于社会立法僻静台管理。在高考后这一要害时间段内,有关部分更需要增强对防诈骗常识的宣传,同时应增强对网络平台的监视,督促平台依法推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