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6 09:10:07来源:融易新媒体
讲述人:朱彬(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劳动用工纠纷增多。
3月的一天,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迎来四五十位情绪激动的群众。我马上把他们带到会议室,让他们平复情绪,讲述诉求。
原来,这些群众都是当地一家企业的员工,急性子的胡某说起了他们共同的心事:“企业受疫情影响停工了,我们近三个月未拿到一分钱工资。本来大家还在等复工通知,可上周企业说要倒闭了,没钱结工钱,我们也丢了工作,这下怎么办?”
这是一起牵涉48人的欠薪纠纷,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迅速审查申请材料并指派我承办此案。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我加班加点搜集证据,办理手续,形成初步工作方案,并与劳动仲裁委沟通,推动案件尽快进入仲裁程序。
在走访和调查取证中,我看到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破旧的厂房内仅存的几台陈旧设备也因其他纠纷被法院查封保全,企业可谓“既没现钱也没能力挣钱”。
我担心即便工人们通过诉讼获得胜诉,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执行,无法如数支付工资,员工们要的“说法”是有了,可钱没要到,实际困难还是没有解决。
经过反复思量,我向受援人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在短期内要求企业结清所有员工的拖欠工资,员工放弃经济补偿金诉求;二是企业2020年年底前付清拖欠的员工工资,员工不放弃经济补偿金。”
“如果企业现在支付工资,就破产了。”我将初定方案执行的预期结果告诉员工后,大家都沉默了。
于是,我接着对员工们解释说:“大家能不能缓一缓,不急于索要工资,增加工厂负担。如果企业能挺过暂时的困难,恢复生产能力,那留得青山不怕没柴,我们就有机会拿回所有工资和补偿金。”
在陈明两种方案的利弊后,不少员工当场表示“让企业喘口气比较好”。充分讨论后,大家形成共识:企业恢复生机,才能给员工权益带来更大保障。
终于,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员工与企业签订了调解协议,约定在今年年底前,企业支付员工拖欠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
近日,企业恢复了生产,员工们也陆续找到了新岗位。“我们愿意相信企业,期盼企业好,这样大家也都有盼头,感谢法律援助中心对我们的帮助!”胡某见到我高兴地说。
“来这里求助的困难群众,指望我们,依靠我们,信任我们。法律援助工作者一定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受援人着想,才对得起这份工作。”2003年,我在江苏省东台市法律援助中心实习期间,一位带我的老师多次叮嘱说。
如今,我在无锡市滨湖区司法局从事法律援助工作近20年,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每次遇到上门申请法律援助的群众,我的耳畔就响起恩师的殷切教诲。
2016年,我获得了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接过沉甸甸奖牌的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法律援助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尽心尽力帮扶弱势群体。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通讯员 邢媛媛 整理
记者点评:
案结事了人和,这是法律人追求的价值目标。朱彬为受援人长远生计着想,不仅止步于“案结”,还推动案件向“事了人和”的大团圆结局方向发展。疫情防控期间,合同履行、劳动用工、家庭矛盾频发,如何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如何兼顾“当下和长远”,检验着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专业和智慧,更检验着他们“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