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17:55:40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华坪:荒山变成果子山 绿色发展促增收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的果子山,看到满山郁郁葱葱的芒果树上已挂满鸡蛋大小的芒果,部分芒果已套上果袋。宽阔整洁的水泥路连接着各家各户的芒果地,道路旁的沟渠里,清澈的水环绕着芒果地潺潺流淌。
    今年65岁的刘宗顺是荣将镇龙头村的芒果种植户,也是在果子山种芒果的带头人之一。只见他正和工人们在自家芒果地里除草施肥。“以前我就种点谷子、亚麻等农作物,一年下来收入微薄,连维持基本生活都难。”刘宗顺告诉记者,1991年开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华坪县林业局购买了80棵芒果苗回家试种,成活了30棵,从此便走上了种植芒果之路。
    历经近30年的摸爬滚打,刘宗顺积累了不少芒果种植经验。如今,家里的200多亩芒果地,每年平均收入100多万元,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在外工作的儿子也回到家乡,与周边农户共同成立了华坪县农欣芒果专业合作社,抱团向绿色有机芒果产业方向发展,至今合作社已有社员1900户,芒果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去年总收入达8000多万元。
    “除了我家,周边的村民也一改以往主要靠挖煤维持生计的生活状态,回家种上了芒果,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一年至少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刘宗顺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果子山水、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日渐变好,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参观游玩,果子山从原本长满茅草、堆放煤矸石的荒山华丽转身为风景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在石龙坝镇临江村委会鼻撒拉村民小组,金沙江边山坡上连片种植的芒果林长势喜人,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刚从自家芒果地里忙活归来的村民王道全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门。
    “这些年靠家里的309亩芒果地不仅盖起了6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买了6辆车,去年芒果收入80万元,日子越来越幸福了。”王道全高兴地说,现在全村95%以上的人家都种了芒果,收入比没种芒果前翻了好几倍。
    “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煤炭兴则华坪兴、煤炭衰则华坪衰”。曾几何时,这是华坪县经济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真实写照。作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的华坪县,2013年煤炭生产高峰期原煤产量740万吨,财政总收入13.3亿元中70%以上源自煤炭产业。然而,“一煤独大”的“黑色经济”,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衍生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全县采煤矿井从2014年的81对减少到现在的29对,2018年原煤产量锐减至81.25万吨,原有的经济支柱逐渐失去支撑作用。
    面对严峻挑战,华坪县主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一边做去产能的减法,着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一边做增绿的加法,因地制宜发展以晚熟芒果为主,核桃、花椒、茶叶等共同发展的特色生态产业。目前全县芒果种植面积23万亩,生态产业面积达123万亩,2018年芒果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经过长期不断努力,华坪芒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云南省“十大名果”等荣誉称号,2017年7月获得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1.5万亩,2018年1月获得欧盟有机产品认证1.4万亩,华坪县被确定为第七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同时,华坪县培育了金芒果公司等一批本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汇源集团、北京新发地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物流企业,千家万户的农民依托芒果产销走上了致富路,成功走出了一条从“煤炭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筑牢了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在位于石龙坝镇基佐村委会的华坪芒果种质资源圃里,记者看到一棵棵芒果树上挂着醒目的序号牌,华坪县有机晚熟芒果研究中心主任郭学红介绍,标注序号是便于管理、研究芒果品种,2016年,县农业局建设了这个占地70亩的芒果种质资源圃,通过4年的努力,目前从全国各地芒果种植区引进品种进行嫁接,已嫁接了284个品种。
    “今后我们将不断引进新品种,扩大芒果种植面积,力争到2019年底达到300个品种,用科技服务助力华坪至2020年芒果发展到35万亩。”郭学红满怀信心地说。(记者 康平 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