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4 08:25:51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由牧民组成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绿色江源雪豹监测队队员,拍摄到大量白唇鹿、野狼、盘羊、藏原羚等野生动物,融易新媒体,或孤独眺望,或灵动嬉戏。图/曲麻绿色江源雪豹监测队
    中新社西宁2月29日电 (鲁丹阳)记者29日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自2005年启动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来,“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近212亿元(人民币,下同),先后实施三大类30项工程。当地2019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近9876元,为2005年的4倍左右,生态保护建设成效初显。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据悉,自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以来,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草原植被盖度由73%提高到75%,退化草地面积减少2302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水源涵养量由197.6亿立方米提高到211.8亿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区域生态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在此期间,青海省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2019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近9876元,为2005年的4倍左右,其中补偿性收入占70%以上,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