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30 20:18:35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见闻)“红包瘦身”“文化拜年” :中国民众“旧年味”品出“新味道”
    中新社石家庄1月24日电 (郝烨)“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我们从小念叨的诗歌,是中国传统年俗压岁钱的生动写照。过去,压岁钱是小朋友年尾的“压轴戏”。近年来,不少家庭以“文化拜年”形式,为压岁钱“瘦身”,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文化的时代变迁。
    压岁钱起源于汉代,最初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加码”的压岁钱,让许多家庭春节变“春劫”。人们不禁陷入“冷思考”:难道红包“厚”了,意头却“薄”了?许多家庭开始探索拯救“年味儿”新“姿势”,为人情消费“松绑”。
    鼠年春节,对白领梁凤宜来说格外“悠闲”,往年打除夕开始,她就忙着给亲朋的孩子发红包。今年大家一早约好要给红包“免单”,取而代之的是一首认真编写的拜年打油诗。
    在梁凤宜看来,人情社会将红包金额看做凸显阶层的“面子”符号,却忽视了最关键的“里子”。在消费文化发生变迁的当代中国,以“文化拜年”形式解放红包,不但避免了“利”尚往来的尴尬,更增添了重情感、好彩头的拜年仪式感。
    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90后”张晓莉工作后每年会给父母发红包。但今年,张晓莉打算将红包变成红利:带上父母出国旅游过年。“其实父母并不在意红包厚薄,他们在意的是除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深层寓意。”在张晓莉看来,“年味儿”随着时代变化,但以交流陪伴为主题的家庭精神传承不应改变。
    一直以来,中国广东等地有春节“派利是”“逗利是”习俗。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派出的“利是”多是10元或20元(人民币)。春节期间,唐山“粤漂”杨傲威按照“利是”标准给晚辈派发红包,出乎意料地得到家人赞许。
    杨傲威认为,红包本是一种社会生活的价值归宿,作为社群认同的纽带,人们不应从行为本身反对发红包,而要让这一传统习俗变为真切的精神关照。在他看来,压岁钱本是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只有回归“情”这个第一主题,才能避免其成为“甜蜜的负担”。
    压岁钱金额在“减负”,获得压岁钱的途径却愈加多元。66岁的退休教师马必武谈及儿时领压岁钱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当时要想拿到压岁钱,不仅要向长者祝贺新春如意、问候身体康健,还要叩首施礼。”
    今年春节期间,马必武特地带上9岁的孙子回老家祭祖,还准备了猜灯谜游戏,按照谜底难度设置不同金额的红包。在马必武看来,“文化拜年”是情感与传统的温馨碰撞,融易新媒体,少谈一点“价码”,多添一些“文化”,才能将“旧年味”品出“新味道”。
    鼠年春节,游子归家变成了反向春运,旅游过年取代了家中守岁,看春晚也搭配了“集五福”……年俗文化在转变,但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却始终未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