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8 00:03:21来源:中国海洋报
    大海无垠,海水难测。自7月16日晚抵达首个作业站位后,“中国海监108”船就一改赶路时的“风风火火”,一路上走走停停,按照事先设计的作业站位,一站接一站地进行海水取样分析。
    在此次渤海水质监测夏季航次辽东湾航段过程中,“中国海监108”船负责执行46个水质站位监测。在外行人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在一望无垠的大海里采水。
    ■ 本报记者 高悦 王紫竹
    “这些数据可是宝贝”
    7月18日清晨,“面色铁青”的大海波涛涌动、气势汹汹。“中国海监108”船在苍茫大海中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尽管海况恶劣,但还没等到船完全停稳,心情迫切的监测队员们就已经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准备开始温盐深仪(CTD)作业。
    抵达作业点后,白色的吊车在绞车手的操纵下“轻舒猿臂”,把70多公斤的“CTD”吊起,缓缓沉入海中。随着海面上泛起的阵阵浪花,CTD作业正式开始。十几分钟后,CTD完成作业浮出水面,悬在甲板上方摇摆不定。监测队员连忙扶稳设备,CTD最终稳稳落在甲板上。
    这一幕,几天来不停在“中国海监108”船甲板上演。CTD一上甲板,大家就忙碌起来。记录采集水样、现场分配使用、样品封瓶保存、清理甲板……在船到达下一个站点前,这些工作都要完成,并做好再次布放准备。
    取样一结束,实验室就绷紧弦。样品送到实验室后,检测人员抓紧时间进行处理分析。
    “水样里的重金属指标、溶解氧等,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必须马上现场固定,否则检测数据会与实际发生偏差。”刚刚拿到样品,在临时搭建的洁净实验台边,队员刘亮立即将水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转移至样品瓶,加入固定剂,留待汞指标分析。另一部分进行过滤,加酸保存,留待实验室进行其他重金属指标分析。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终于让这些蕴藏在海水里的奥秘逐步揭开神秘面纱。
    “这些测得的数据在外行人来看只是一串串数字,对于水质监测来说可是宝贝。”本航段领队王卫平表示,本航次是渤海海水水质监测首次全测项航次,是对渤海海水水质一次全面“体检”,将为了解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探究渤海的“PM2.5”
    一望无垠的大海里实际上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垃圾——微塑料。7月18日8时许,“中国海监108”船开展了本航段首次海洋微塑料取样作业。
    为实施采样作业,“中国海监108”船航速降为2节~3节。监测队员们用吊车将双体船采样器缓缓放入海中,贴着水面拖行约10分钟后,双体船采样器收回,成功完成取样和样品保存。
    这种专门设计的双体船采样器,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发,主要用于表层海水中的海洋微塑料采集。采样器的网衣由蚕丝网制成,是不含塑料成分的环保材料,可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由于水样中通常包含有机质、藻类、木制品等各种干扰杂质,一般无法对微塑料样品直接进行分析,需要对样品进行分离提取。因此,此次采集的水样将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微塑料是环境中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薄膜和纤维等,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微塑料个头虽小,威力却不小。它可被浮游动物、贝类、鱼类、海鸟和哺乳动物等摄食并随食物链迁移。尽管全球海洋中的微塑料总量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它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近海到大洋、从表层到深海均有发现。
    “自2016年开始,这已经是我们连续第4年在渤海进行海洋微塑料业务化监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研究员王莹表示,《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渤海微塑料密度约为0.7个/立方米,与全球已发表的同类研究结果相比处于中低水平。
    经历恶劣海况考验
    摇摆的船让每个人的行走都像在打醉拳。
    连日来,渤海湾作业海域迎来风浪考验。“中国海监108”船所在海域泛起了白色浪花,海上刮起了大风,连绵不断的涌浪拍打在船身上,发出阵阵浑厚低沉的撞击声。
    “晕船肯定能扛过去,关键要看你是躺着过的,还是站着过的”。监测队员们虽然难受,依然开着玩笑。颠簸的夜晚无法入睡,房间里的东西也出现了“乾坤大挪移”,人在床上“烙饼”似的翻来滚去,随着船舶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身体时常会有失重感觉,一阵阵恶心不断袭来,融易新媒体,令人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