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05 17:01:40来源:河北日报
    
    “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改革发展之旅④
    “黑色”港口变“绿”了
    
    黄骅港煤炭港区目前已建成“两湖三湿地”,水面面积达到近80万平方米。 河北日报记者曹智摄
    4月27日,我们通过黄石高速,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
    港在海中,人在绿中。这里空气清新,道路宽敞干净,绿树成荫。这里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要出海口,平均每天有60万吨煤炭从这里装船入海,运往南方。
    昔日,这里烟尘四起、噪声隆隆,是名副其实的污染大户。如今,这里成为绿色港口建设的典型,来自全国各地的港口企业学习观摩。去年11月,这里还成为我国唯一的3A景区煤炭港区。
    转变的秘诀是什么?带着疑问,笔者来到煤炭进港的第一站——翻车机房。
    “这是我们打造‘绿色港口’的关键环节,也成为景区的一个重要参观点。”在煤炭港区翻车机房,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董事长李洪军介绍。笔者看到,每节装载约80吨煤炭的火车缓缓驶入,以4节车厢为一个单元进行翻转,煤炭倾泻而下的同时,白色水雾从侧方喷涌而出,整个过程未见粉尘。
    “以前,这个环节是粉尘产生的场所之一。为彻底解决粉尘问题,我们自主研发了本质长效抑尘系统,即在翻车机底层安装洒水抑尘装置,在翻车时能够实现煤炭粉尘与水的均匀混合,从源头上抑制粉尘污染的产生。”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设备保障中心技术管理科副科长李景玺说,该技术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在翻车机房,笔者注意到,一线人员衣着整洁,有人竟穿着浅色衬衣。
    以前,这里处处充满着黑色粉尘,穿浅色衬衣是一种奢望。在这个24平方公里的煤炭港区,人们脸上、手上,甚至鼻孔、耳朵眼、嘴里都会有煤炭粉尘,工作服很难洗净,树叶上落着一层黑色粉尘,大风天气里都很难看清路。
    2015年起,该企业大力寻找粉尘产生的原因,发现根源在翻车机房。近30种煤炭在这里卸车,大量粉尘在此产生。
    该公司组建了专门的环保课题研究团队。他们发现,煤炭表面含水量对煤炭扬尘有直接影响,于是设计出一套与翻车设备相结合的自动洒水装置和控制系统,彻底解决了翻车机房产生煤炭粉尘问题。
    在皮带机头部安装清洗装置,实现皮带表面的及时清理;在煤炭堆场安装洒水系统,实现煤垛表层均匀洒水;建成48个可容纳144万吨煤炭的筒仓,避免粉尘产生;实施路面硬化改造,将路面粉尘收集进行二次处理……经过3年多努力,港区在煤炭粉尘抑制方面应用了多项技术成果,空气质量、粉尘浓度等指标大幅优于国家标准。
    干净、卫生的环境是绿色港口建设的基础。煤炭港区还有啥其他法宝?答案是树和水。
    在港区漫步,满眼都是绿色。
    在煤港,人们常说“种活树比养活孩子还难”。但黄骅港人不信邪,他们采取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碱和选择抗盐碱树种等措施,不仅建成了临海绿色景观带,还建成了自然生态的苗蔬基地,港区绿化率达30.9%。
    转过几个弯,一片偌大的水面出现在眼前。这个名为“和园”的湖里,波光潋滟,锦鲤畅游其中,10余种水鸟在水面、湖中小岛嬉戏,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在这里十分和谐。
    “煤炭港区目前已经建设了‘两湖三湿地’,水面面积达到近80万平方米。这些设施的建设初衷其实是满足生产需要。”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服务中心水系统业务主管李冬说。
    黄骅港港区地碱水咸,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淡水资源匮乏。以前,港口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部依赖市政供水和周边电厂的海水淡化。来港空船装载了大量压舱淡水,是很好的淡水资源,但受限于港区的容水能力,这些淡水以前没能很好利用。
    2016年起,他们以港区内闲置场地为基础,陆续建设了“莲园”“和园”等“两湖三湿地”为主体的港区水系统。目前,港区的储水能力达到88.6万立方米,为港区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充足水源。
    水系统的建设,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20年,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回用380万立方米水源,节约成本1800多万元。
    在港口,码头、货船是游客们十分关心的内容。
    在全长约1300米的三、四期码头上,不时有游客同船舶合影留念。笔者注意到,船舶烟囱并没有黑烟排出,船舶和码头有粗电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