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7 14:03:19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以旧复旧”飞将军府。
    
    屋内陈设古香古色。
    
    这本破损的普查资料是赵昌荣的宝贝。
    斑驳的老屋里曾弥漫过多少代人的气息?幽静的深巷中流传过坊间多少逸事?700岁高龄的古树当初是啥人所种?树下又演绎过多少浪漫情事和悲欢离合……走进“以旧复旧”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的天水西关古城,随处可见的老门、老窗、老墙面,老树、老屋、老巷道,不经意间撩拨到你敏感的神经,令人浮想联翩。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有完整的生命史。一代代人创造它之后又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了下来,随着岁月更迭一点一滴融入到城市肌理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遗存下来的一次性的、无法再生的城市文化形态保护并加入传承,让它‘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天水古建专家赵昌荣说。
    住了30年的地方 自己原来并不熟悉
    4月的天水,或清雅或浓郁的花香,在城市上空弥漫。
    今年春季开学,两岁半的小孙子被送到辖区一所民办幼儿园后,年过五旬的天水市民于先生有了空余时间,便时不时地沿着街道两边的花带信步前往西关城,到这处院落前瞅瞅,那个屋檐下看看,有时还和施工的工人们聊聊,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法。
    于先生以前家住天水市历史街区三新巷,在那里生那里长,直至30多岁时搬至现住的楼房。刚搬走那几年,冬天不用生火炉,半夜起来方便时也不用去院外挨冻了,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然而,融易新媒体,时间一长,他不由得会回想起居住了30年的老地方:幼年巷道里玩耍时绕着跑的老槐树长得如何?巷子口香了半座城的清汤扁食新址选在了哪里?想着想着,过去的生活片段便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在大脑里清晰起来。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倒是其次,让他最不好意思的是,此前自感对生活了几十年的这个巷子了如指掌,殊不知却是孤陋寡闻得厉害。
    “天水人啥时吃上洋面的?”“不知道。”
    3月初的一天,送完孙子上学后,于先生首次走进建设进入收尾期的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三新巷建设点时,迎面遇上一位和他一样前来“访旧”的老人,对方得知他在这条巷子生活了几十年时,随口这样一问,他当时的确回答不上来。老人见状接着又问:“‘三新巷’这个巷名的来历呢?”于先生仍一脸茫然。
    兴趣所致,老人拉着于先生来到巷道靠北头一处已经修缮完成、门头上挂着“荣氏福新天水办事处”的宅院前,用颇为自豪的语气说道,1942年,“面粉大王”荣德生派人将荣氏湖北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搬迁至天水,当时厂址选在东郊五里铺,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天水人就吃上机器磨出来的“洋面”了,而福新第五面粉厂天水办事处当时就设在“三新巷”这处院内。久而久之,天水市民就以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将巷名改成“三新巷”。
    一砖一瓦落满故事,一巷一院定格历史。望着眼前曾经熟悉的一切,于先生多少有些“惭愧”。
    划时代的文化拯救 唤醒沉睡的记忆
    赵昌荣今年已年过七旬,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启动后,挖掘、保护天水古建文化半辈子的他,以古建专家的身份被返聘回来参与建设,为科学抢救古民居一柱一檐、一窗一门“开方”“把脉”。
    走进“飞将巷”,在同样已复旧完工的“汉将军府”门前,建设时有意露出的一块旧墙壁,如同断代标签似的“贴”在那里,记录和守护着时间长河中流过此处的每一寸光阴。
    “这处汉将军李广宅院建于明清时期,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也是县级文物保护点,所以对该院的修缮完全按《文物法》21条中的要求,即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以旧复旧中坚持原型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赵昌荣说。
    “这处院落是古城复建项目中目前打造最好的院落,除一眼能看到的这几处新的部分外,其他则全是明清古建,数百年的历史人文浓缩其中,岁月熏染出的那份厚重,任它再豪华的现代建筑都无法比拟。”言语中,赵昌明一脸自豪。
    坐北朝南的主屋廊前一左一右两根立柱和坐南朝北南房立柱上,分别悬挂着楹联“箭能穿石怜无敌,功未封侯叹不平”以及杜甫《秦州杂诗》里的两句“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