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6 21:21:01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昆山累计批准台资企业超过5400家
    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两岸脉动)
    本报记者 王伟健
    1990年,江苏省昆山市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30多年来,昆山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5400家,许多台胞台属在这里工作生活。
    近年来,昆山从产业相融到心灵契合,打造让广大台商“宜居、宜业、包容、认同”的良好环境。
    (一)
    3月5日清晨6点,气温还很低。“70后”台胞张文山就出现在了周市镇华城美地小学的绿茵场上,他穿着蓝色棒垒球服,时而抬手示范,时而拍手叫好。8年来,张文山和妻子一直义务担任周市镇华城美地小学的棒垒球教练。
    “做棒垒球教练是我的梦想,看着孩子们的进步和昆山对这项运动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开心。”张文山说,在昆山,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棒垒球运动在台湾非常盛行,如今,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这项运动在昆山也流行起来。
    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孙德聪告诉记者,为了给在昆台胞搭建更大的垒球运动平台,早在2011年,昆山就举办了首届慢速垒球赛。如今,这项赛事已成为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两岸慢垒赛事之一。
    成立于2007年的周市两岸兄弟红翼队已参加了多次慢速垒球赛,球队的台商队员胡正顺告诉记者,建队之初,队员全是台胞。如今,队伍有一半是大陆队员。
    “这些年,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慢速垒球成了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互动的良好渠道,不仅推动了昆山垒球运动发展,形成‘两岸一家亲’的合力,也让我们台胞在一颗小小的垒球上,找到了‘精神家园’。”胡正顺说。
    多年来,昆山搭建了一系列两岸交流平台: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与台湾的“元宵灯会”遥相呼应;成立昆山当代昆剧院,组织两岸艺术家互访交流和演出;举办了海峡两岸马拉松赛……一场场精彩的活动,一个个两岸交流的平台,不仅给台湾同胞构建了精神家园,也让两岸人民的心越走越近。
    (二)
    今年57岁的詹益朝来昆山已有19年,穿着笔挺的西装,他是昆山一家橡塑材料公司的老总;换上牛仔裤,他又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蛤仔煎、深坑豆腐、瓮仔鸡……在昆山随处可见的各种台湾美食,詹益朝都如数家珍。
    “从各色台湾小吃到台湾精致料理,在昆山都能找到各种价位、口味、层次的台湾味。”詹益朝说,“只要想吃台湾味,昆山全都有。”不仅品类丰富,而且口味纯正。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詹益朝没有回台湾和妻儿团聚,但他并不觉得孤单。“在昆山工作生活了这么久,我早就把这里看作是第二故乡了。”詹益朝说,他住的小区附近有几家超市卖台湾特产,采办年货特别方便,浓浓的家乡味极大缓解了詹益朝的思乡之情。
    不仅仅是美食,在昆山,更让台胞们舒心的是这里的生活氛围。走进位于水乡古镇周庄的画家村,一座粉墙黛瓦、清新质朴的独栋两层复古临水建筑映入眼帘,2013年开馆的昆台联合画院便坐落于此,这里汇聚了两岸的名家画作,有灵秀生动的江南水乡,有枝繁叶茂的台湾森林,有壮丽恢弘的峡谷飞瀑……
    来自台南的台胞张翠兰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坐坐。除了看画作展出,还常常参加这里举办的书画摄影艺术交流活动。张翠兰是2002年跟着丈夫一起来昆山的,她酷爱国画,到了昆山后,她真正圆了自己的“国画梦”。十几年来,她一直在学国画,近几年,她又在昆山市台协会的协调下,进入了昆山书画院学习,师从昆山的书画名家。“昆山给我们台胞构筑了温馨生活氛围,让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张翠兰说。
    如今的昆山,不仅是台胞成就事业的沃土,也是享受愉悦生活的乐园、心灵归宿栖息的港湾。
    四季常青的绿植、错落有致的喷泉、幽静弯曲的小道……走进昆山周市镇花都社区,犹如置身于一座美丽的花园。这个社区台胞台属入住比例超过30%。为了给他们创造舒适温馨的生活氛围,花都社区每年都举办花卉节、美食节、运动节、艺术节和两岸同宗同源的各种节庆活动,在社区营造“中华大家庭、相聚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当初选择在昆山定居,就是看上了昆山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惬意的生活氛围,现在两个女儿都在昆山读书,一家人生活在这里非常美满。”家住花都社区的台胞邱志明说。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