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2 11:10:42来源:中国甘肃网
    
    “道钉”袁绍根
    乌鞘岭高寒山区,养路工人袁绍根是守护过往列车安全的一颗永不松动的“道钉”。
    1980年4月8日,25岁的袁绍根来到甘肃武威,成为武威工务段双塔养路工区的一名养路工。在仅有职工27人的小站,远山秃岭毫无绿色,唯有门前那几棵裂皮少叶的沙枣树在风中摇动,仿佛是在向这位远道而来的小伙子诉说着小站过往。
    这种环境使他忧心,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繁重的工作让他很不适应,看着手脚磨出的水泡,他甚至萌发过离开的念头。
    
    上世纪80年代艰苦的工区环境
    改变总在无声中。一次施工作业中,暴雨骤下,袁绍根扔下手里的活便径直跑到车站避雨去了,当他回过头时却发现师傅们仍然冒雨作业,一直干到解除防护,列车安全通过。回到工区,工长和师傅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打来热水,为他轻轻挑破掌心磨起的水泡。
    他红着脸问师傅:“您在这里干了多少年?”
    “19年。”师傅平静地回答道。
    晚上,他蒙着被子痛哭流涕,师傅的话一直萦绕耳畔。“你知道火车上都拉的是些啥?那都是些能让咱国家富强起来的建设物资,谁不希望国富民强?”一夜之间,年少的袁绍根思想觉醒了。
    
    山间隧道巡查线路作业
    岁月悄然流逝,意志也和他掌中的老茧一起,慢慢磨砺。1988年6月,袁绍根被调去沙沟台养路工区做巡道工。沙沟台养路工区位于海拔2900多米的乌鞘岭山沟里,面对如此荒凉的工作生活环境,袁绍根暗下决心:“咱是养路工的后代,一定要争气,做一颗永不松动的道钉。”
    沙沟台站区距离乌鞘岭顶峰很近,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管辖的7公里兰新正线设备病害多。为确保行车安全,在此后的十几年,袁绍根始终遵循“慢走细看、一寸不漏”的原则,遵守着“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标准。
    
    立岗交车
    1997年3月5日7时许,袁绍根在巡视线路时,发现兰新线K209+8号轨左股轨头第一螺栓孔横向断裂132毫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此时,T69次特快列车正从邻线开来。险情就是命令,为保证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他拼命朝着列车开来的方向奔去,及时设置响墩,用手信号将列车拦停在距故障地点75米处,阻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列车事故。
    乌鞘岭山区,天气变化无常,夏季经常发生山洪,冬季大雪时常掩埋线路。1998年7月的一天,袁绍根冒雨到山洪多发地段的4号隧道口查看,发现山洪已将隧道口东端的砌坡冲开了一个豁口,他挽起裤腿,跳进水里,用柴草加石头将洪水引向排水沟,确保了隧道的安全。2000年3月,乌鞘岭山区积雪融化,4号隧道漏水结冰,枕木零配件埋在冰水里,他蹲在冰地上,硬是用双手清除冰冻,紧扣件、拧螺栓、打道钉,及时清除了隧道内的线路隐患。
    
    每日步行清检
    入路20多年来,他就是凭着这股子踏实劲,防止了一次又一次的行车险情,徒步走过了6.5万公里线路,发现处置较大安全隐患120多次,排除险情80多次,防止事故6起,保障了铁路安全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工区地处偏远,职工食堂买菜买粮十分不便。袁绍根主动承担了这个“编外采购员”的任务,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为了方便采购,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到13公里外的龙沟、天祝等地采购。每每看到他吃力地推着自行车翻山越岭时,工友们心疼地对他说:“老袁,你也不年轻了,别再这样跑了。”他嘿嘿一笑说:“没啥,为大家做点事,我心甘情愿。”
    
    作为乌鞘岭上紧固线路、永不松动的“道钉”影响着后来人
    春迎风沙、冬战霜雪。袁绍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先后三次荣获火车头奖章,1994年被甘肃省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融易新媒体,2000年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袁绍根虽以退休,但作为乌鞘岭上紧固线路、永不松动的“道钉”,一直影响着“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