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0 00:19:07来源:青园锐见微信公众号
    
    嬉戏玩耍、追逐奔跑,下课铃一响操场上就沸腾起来,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说起孩子的课间活动,我们许多人的脑海里会很自然地浮现出这样的场景。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许多地方的小学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很难看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休息时鸦雀无声,“课间十分钟”变成了“文明休息”的“圈养”。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神兽”们下课了不去“撒个欢”,这样的童年总让人觉得是不完整的。有教育学家认为,自由玩耍是一种可贵的“童年文化”,小孩子的各种嬉戏玩耍,都是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体现。把孩子们“圈”起来,剥夺他们课间自由活动的权利,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交友、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比例较高,一些青少年还出现种种心理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孩子缺乏室外的运动锻炼、游戏放松。
    
    “课间十分钟”,为何变得静悄悄了?有的是为了应试升学,不断压缩孩子们的课余活动时间。这样做显然会适得其反。要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科学研究早就表明,四十分钟是孩子注意力的一个极限。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不但学习效率会下降,还可能产生焦虑、烦躁、沮丧等情绪,结果得不偿失。此外,还有的学校不让孩子课间在操场上嬉戏玩耍,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实际上又是一种因噎废食。学生在操场上活动,难免会磕磕碰碰,但出现严重意外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莫须有”的危险,而把孩子过度保护起来,这不是对孩子负责,而恰恰是不愿担责的表现。
    课间玩一会儿,课上更专心;课间玩尽兴,童年更阳光。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野”一点又何妨。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让他们走出教室尽情释放天性,学校应该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安全教育;家长也要充分信任学校和老师,不能苛求他们的教学管理永远是“零”过失;全社会更需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分数上。就像有网友所说,“把课间还给孩子”,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各方相互理解、相向而行。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期待课间的操场,永远是一片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