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5 15:13:23来源:中国新闻网
    
    古堰画乡内的文创店。李典摄
    中新网宁波4月12日电(记者 李典)从巴比松赋能的古堰画乡到艺术稻田扮靓的苍坡古村,从莫干山民宿集群到浙东涌现一批乡建艺术家……“阳春白雪”的艺术走入乡土中国之时,碰撞出多种融合模式,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机。
    然而,也有不同声音在质疑:艺术能否真正振兴乡村?艺术化能让村庄“造血”吗?“艺术+村庄”能把“盆景”变“风景”吗?
    
    游人被木雕作品吸引。李典 摄
    艺术,乡村振兴的“媒人”
    乡村振兴路上,如若为“艺术”贴上一个标签,“媒人”这个词恰好不过。
    走进因艺术变身的浙江宁海葛家村,游客在村民叶仙绒的家庭美术馆内忙着“打卡”拍照,村民葛品高自家二楼50多平方米的乡间图书馆成了人们闲读、小憩的落脚处……
    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介绍,在艺术家带动下,当地村民自发投身到乡村艺术化改造中,以村庄为画布,让沉睡的乡村再次苏醒。
    
    城杨村村民展售手工艺品。李典 摄
    “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走进村庄的第一步,便是让村民重拾建设家园的自信。”设计、参与葛家村改造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谈及,城市化进程中,多重因素致使许多村庄沦为“空心村”“留守村”,不得不靠着政府补贴运转。“但这并不会让村庄得到良性发展,反而养成一种‘等靠要’的心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立足乡村文明,深挖乡村特色文化符号,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这其中,艺术振兴乡村的关键便在于,让人们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丛志强说。
    
    城杨村特色美食。李典 摄
    “有了对家乡的认可,村庄在保护好历史资源、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开辟了特有空间展示村庄文化,吸引一批批游客前往与驻足。”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波兰研究中心外教玛格达莱娜对这一村庄进行深入调研后,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如是评价艺术赋予其的改变。
    “输血”迈向“造血”的第一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靠艺术变靓的村庄如何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形成丰富多元的乡村业态?
    “这种转化的初阶形式是发展乡村旅游,但旅游业仅仅是众多业态的一角,还有许多融合形式值得开发。”深耕农村发展领域多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认为,以艺术为契机对接项目,有望实现“农业+”的迭代升级。
    
    艺术改造后的城杨村一景。李典 摄
    譬如,位于浙江鄞州的城杨村,如今在艺术化改造基础上,实行智慧认养数字化农业。在村中15亩土地上,村庄与浙江益马当鲜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共享农场,实现线上租赁、农业认养及农业物联网等。该公司总经理叶成龙介绍,这一项目不仅让村集体入股30%、享受分红,还为村民创造了近10个就业岗位。
    “这种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虽已在北上广有所流行,但并未得到大范围普遍推广。”黄波直言,该项目更多的意义在于对当地的产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促进乡村产业的提质升级,从而使得乡村振兴拥有产业兴旺的“加持”,走出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探索“盆景”变“风景”的可能
    纵观乡村与艺术的结合,成功案例并不鲜见,颇为知名的日本越后妻有艺术祭便是“他山之石”。不过,对承担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任的浙江而言,艺术振兴乡村有益经验更需有推而广之的价值。
    其中,沪甬(“宁波”简称)双城的合作探索了城市与乡村的创新融合。定位为国际滨水艺术社区的上海新湖明珠城社区与宁波城杨村日前达成结对意向。新湖明珠城社区居民代表潘娇蕾认为,这一结对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话,未来两地可以建立合作机制,互相借鉴推广艺术赋能经验。
    而另一经验则来自于东西部协作的成果: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黔西南晴隆定汪村,因葛家村的蝶变,实践起艺术振兴之路。分布130多户布依族人家的定汪村有着刺绣、木工、酿酒等特色技艺,眼下,这些“瑰宝”正一一转化为旅游文创产品,产生经济价值。
    由此看来,随着艺术灵感悄然落地,艺术振兴乡村的“盆景”呈现渐次连点成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