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7 18:36:57来源:中国甘肃网
    仔细算起来,奶奶已经去世将近三十年了。
    奶奶活着的时候,是一个精干的老太太,气色好,使人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奶奶生活中多数看似严厉,实则有着一副和蔼、略带微笑的面孔。
    打我记事起,奶奶就头戴一顶白盖头,黄褐色的面容多了一些褶皱,默默地诉说着在斑驳的岁月中拉扯孩子们的艰辛。
    奶奶穿在身上的大都是孩子们上集市扯布,然后针眼并针脚、错落有致的做出来的衣服。衣服上下以黑色为主,酷似清朝短身旗袍又像袄的上衣,最后从左向右拉过来大襟,家里人也有叫偏襟的。一排布头做成的圆阄阄的东西权当扣子,从细布条卷起来的洞洞里钻出来,紧紧地将衣服锁住。
    奶奶沿袭着旧风俗而有着一双被裹过的脚,一双丝绒做的布鞋穿在脚上,走到哪里都不发出声音。
    奶奶每天起个大早,还在炕上的时候,就收拾停当,最后一道程序是将裤腿用布条绑起来。
    我也曾经好奇的问过奶奶,奶奶逗笑似地说:把裤腿绑住,可以防止长虫(蛇)钻进来。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害怕生活中的污尘、脏气钻进去。这也是表现女人矜持的一种方式,防止旁人说:你看那谁家的女人,穿的裤子松松垮垮,裤腿都不绑。
    厌弃了城里各种约束和规则,一有时间或趁着放假我就往农村跑。
    农村天大地宽,少了家人的唠叨,我从未感受到如此的放松、自由。偶尔饿了,就去里屋的竹篮里拿起奶奶做的馒头咬一口,渴了就去挨着炕的柜子面儿上端起奶奶早已泡好的蜂蜜水,咕嘟咕嘟大口吞咽掉一杯水。
    奶奶教育子女是严苛的,但孙子辈的除外。未出嫁的姑姑和嫂子们在家里嘻嘻哈哈逗趣,但凡奶奶和邻居寒暄完进入院子的那一刹那,整个家里就安静了。
    女人们就开始呈现出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洗衣的洗衣,做饭的做饭,灶火燃起的炊烟顺着厨房内壁一涌而出,呛的人眼泪汪汪。
    说来也奇怪,奶奶在家的时候,左邻右舍像丢了魂似的尽往奶奶家里跑。隔壁的奶奶哪怕从地里拔几个萝卜,也迫不及待地送几个过来,简单的聊几句之后,临别时奶奶让姑姑从树上摘一兜子苹果,或者亲自从一畦碧绿的菜地里铲下几颗鲜嫩的大白菜,嘱咐一旁的姑姑把上面的土抖落干净、装起来,让邻居奶奶带走,当凉菜拌着吃。
    孩子们也不例外,只要奶奶在家,我的堂兄妹们也齐刷刷的聚到院子里,即使到饭点儿也撵不走,这时远远的传来家长们呼喊、并且责备孩子们的声音。堂姊妹们往往朝着自家方向,扯着嗓子喊:“我们在奶奶家呢,已经吃过饭了。”一旁的奶奶没好气、无奈的摇摇头,随口说道:“你们几个看看火窑(厨房)有啥吃的?”于是孩子们一溜烟功夫就不见踪影了。
    奶奶在家,我们吃饭也是香的,这是我听到同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奶奶生活中的苛刻和较真,在我们身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相反成了我们一致对付家长的武器。我们想要在父母跟前有任何小心思,只需要加上“我奶奶说……”就可以水到渠成,从来没有失手过。
    上小学后,我的功课越来越多,厌学情绪逐渐增长。假期回农村成了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每到老家见到奶奶,趁着父母串门的机会,我恳求奶奶让转告我父亲,千万不要让我再去读书了,学校那个鬼地方真不是人呆的。奶奶心里很清楚,人还是要有一些文化。可是从孙子央求的语气来判断,奶奶也多少有些无奈。于是,父母带我即将返回城里的时候,奶奶总是忙前忙后,催促孩子们你去果园摘一些果子,又下地掰一些新鲜的玉米。同时不忘朝着隔壁邻居院子喊一句,问还有没有售卖的大西瓜。待我们回到城里,每过一段时间,老家就有亲戚来,顺便捎来了奶奶备好的瓜果蔬菜。
    记忆中的场景往往是:清晨的露水还没消散的时候,奶奶已经在地里忙活了,我按照奶奶的吩咐,摘了一些黄花菜,准备晒干挨家挨户的送去。遇到一只展翅欲飞的七星瓢虫,我正要一脚踩下去的时候被奶奶制止了。奶奶告诉我,这是新娘子,你用手弹开,让它去找吃的去吧,田里有这种虫子植物才能长得好。
    快到中午的时候,远远的就能闻见厨房里的美味。在热气腾腾、巴掌大的厨房,奶奶忙碌的转来转去,熟悉的背影让人心里踏实了不少。奶奶递给我一只竹篮子,里面盛满了馒头、花卷儿,最上面支着几道菜,菜碟的边缘擦得干干净净,奶奶用一大块手帕盖在篮子上。奶奶提着一壶泡好的茶,说话的间隙放了几块糖进去,让我提好这壶茶。奶奶告诉我,沿着村子的小路走过去,穿过一大片开着紫色花朵的苜蓿地,走累了就在旁边休息一会儿,不远处就能看见一堆人,家人们在下地干活儿,篮子里的馒头和菜就是被送到在田间地头的一餐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