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0 03:07:40来源:人民政协报
    得益于经济、便捷,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我国的“国民交通工具”。但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的广泛使用也逐渐成为一个道路安全问题——目前,每小时就有1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死亡。涉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已成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12月1日,北京大学举办了“电动自行车道路安全与伤害预防”线上研讨会,聚焦电动自行车道路安全问题。
    左冲右突的外卖骑手,风风火火的上班族,接娃心切的家长……越来越多人加入了马路上令人瞩目的电动自行车大军。据工信部统计,2019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完成产量2707.7万辆,社会保有量近3亿辆,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样呈现增势的还有电动自行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2019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驾驶电动自行车导致死亡人数达8639人,受伤人数达44677人,伤亡人数接近非机动车伤亡人数的70%。由此可见,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是一项难以被忽视的社会负担。
    “在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当中,大多数还是由当事人的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原教授刘建军在研讨会上介绍,2019年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要求其设计速度最高不超过25公里/小时。然而实际生活中,大量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往往超过30公里甚至超过40公里,“目前电动自行车超速在我国是普遍现象,不超速反而是个极少见的现象。”
    人们对电动自行车骑行的形象描述是“肉包铁”。没有了外壳保护,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骑乘人将直接面对危险。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施立栋副教授在研讨会上提到,目前电动车管理中很多问题短时间内或难以解决,比如已成为常态的超速现象。但如果能够佩戴好头盔,从自身出发预防伤害,将能显著降低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死伤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邓晓介绍,自行车安全头盔能够减少63%的头部受伤和88%的颅脑损伤,不戴安全头盔的两轮机动车驾驶员受伤人数是戴头盔者的3倍之多。
    公安部自今年4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将电动自行车骑乘者的头盔佩戴行为提升到国家层面。江苏、浙江等地也纷纷出台法律法规,针对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对违者处以警告或罚款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规划室主任戴帅在研讨会上亮出的数据显示,“一盔一带”行动开展以来,短短四个月时间,南京、深圳、上海、杭州、海口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达到了80%以上,宁波更是达到92%,而此前有些城市佩戴率还不足30%。
    “我们预估如果每一个骑行人员都能够正确佩戴头盔,一年可以挽救2500到3500人的生命,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可以减少5%左右,这个比例是非常可观的。”戴帅说。
    正是由于头盔对降低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有重要作用,全国多地已立法对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作出了相关规定。但目前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普及度不高,施立栋认为,这主要在于目前全国立法层面没有明确提出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的强制性要求,这也导致很多地方在推进立法时遇到权限问题,无法强制要求佩戴安全头盔。另外,目前地方电动车头盔立法还存在合法性困境、法制不统一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对此,施立栋建议,要尽快推动将佩戴头盔写入国家立法,融易新媒体,以缓解目前地方推动头盔立法合法性时存在的缺陷。施立栋还建议国家和地方在立法时,对头盔生产及销售标准、外卖快递等重点行业的监管、相关保险以及头盔寄存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考虑并完善。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道路死亡发生在行人,骑自行车和骑摩托车这些弱势群体之间。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道路安全与伤害预防国家项目官员方丹也在研讨会上呼吁,电动自行车在提供一种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时,也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为了降低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的伤亡,我们推荐各国通过法律来强制佩戴头盔。”